第0379章 黑白(第2/3頁)

最難熬的是,眼睛必須持續敷藥,否則又癢又疼,像無數螞蟻在眼窩裏咬,高漸離有時候疼得渾身是汗,但他從不失聲呻吟,都悶頭忍著,好似舌頭也被割掉了。

他們燕國人,吹慣了北國的風,在冰天雪地裏長大,都這個脾氣,堅忍而決絕。

經過一個月的鍛煉,高漸離已能從清晨廚房出來的氣味,辨別食物的種類。用饗時,他可以品味著味道和氣息,感受著手指下鹹陽燒餅粗糙的觸覺,品嘗魚肉的滑膩,還有熱湯濺到手上被琴弦劃破傷口時的刺痛。

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沒有視覺,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很多,足以讓他活下去。

比如,在夏無且走後不久,高漸離聽到又有訪客進到了屋舍外,穿著軟底的絲履,踩在石塊上細若無聲,但還是被他察覺到。

來者在門外脫了鞋履,只著足衣入內,努力像老鼠般安靜,似是不想打擾高漸離,但奈何他太過胖大,很難掩蓋笨拙的腳步。

直到高漸離一曲奏罷,在那人佇立的地方,才響起了一陣拊掌之聲。

“好一曲《清商》之樂!”

每個人的音色都是特別的,高漸離已知道是誰來了,甚至能聞出來,他又給自己帶了什麽點心。

長陽街南市的粔籹(jùnǚ),石氏的蜜餌,還有一種點心是新的,捏在手裏軟黏黏的,入口香甜。

“是糖糍粑,南郡近年流行的食物,我好友家裏做了送來,我想,高先生乃北人,肯定沒吃過。”

但高漸離只是嘗了一個便停手了,他舉起寬大的袖子,朝聲音的來源作揖道:“燕人近海濱,過慣了鹽漬的苦日子,吃不慣甜食,勞煩柱下史費心了。”

來者正是柱下史張蒼,自從高漸離入樂府後,張蒼對他,或者說他的樂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張蒼博覽群書,但要論最大的愛好,一是數學,二是樂律,他一直在收集六國曲譜,想要匯編成新的樂律,近來沒少往樂府跑。

古代制定歷法、判斷季節,除了依靠天象的觀測,還要參考風向。《堯典》有靠通過觀察“四方風”來制定歷法的記載。而對風的觀察,主要靠耳聽,目盲但耳聰的瞽矇可以通過判定風向而得到了預知季節的能力。而且古人認為音律的產生也是風的傑作,風為天地之氣的混合,也因此產生了“十二律”。

如今張蒼欲重修定律歷,自然還是要從音律上入手,而學過不少古樂曲的高漸離,儼然成了他眼中的活化石。

“鹹陽宮中,能完整奏出十五國風的樂師,已屈指可數。”

“而能彈《清商》之曲的,天下寥寥無幾,更別說早已失傳的《清徵》《清角》,據說只有高先生能奏。”

張蒼斟酌著語氣,經過一個月的相處,他與高漸離漸漸熟識了,但要請他教自己最拿手的樂曲,是不是仍嫌唐突?

“我教你。”

誰料,高漸離卻極其幹脆,挑明了話題。

“我眼雖瞎,心卻不瞎,柱下史之意,我豈能不知?”

他直接讓張蒼將琴拿來,他慢慢彈,讓張蒼記住譜。

這世上,只剩下高漸離一個會彈《清徵》《清角》的人,這也是秦始皇留下他一條性命的緣故。

但很快,這音樂,便要失傳……

這亦算是高漸離在世間的最後一點遺憾和不舍罷,他的徒兒們盡數死於秦伐燕之戰,妻女離散不知所蹤,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傳人。

“能將此曲傳於荀子高徒,發揚光大,實乃高漸離之幸。”

高漸離也不知自己有多少時間,一個時辰的時間,轉瞬即逝,就在張蒼將兩首樂曲的譜記載麻紙上後,高漸離停下了手中的琴,空洞的雙目看向外面,露出了笑。

“我要走了。”

張蒼有些莫名其妙,過了一會,才發現外面來了一群人,是皇帝身邊的謁者和郎衛。

謁者高聲道:“樂師高漸離,陛下燕居,召你奏樂助興,這便同我一起去罷!”

這是皇帝一月之內,第六次召見高漸離,可知是多麽喜歡他的音樂。

高漸離起身,讓一旁的侍從幫自己整理著裝,又將築抱在懷中——他總不肯讓助手碰它。

懷抱著築,高漸離朝張蒼微微躬身。

“還望柱下史能勤學謹記此曲,勿要使之,成了絕唱!”

言罷,便隨著謁者向宮闕方向走去,腳步輕快,不知道人,絕想不到他是個瞎子。

這句話讓張蒼有些糊塗,搖了搖頭,也沒有多想,帶著樂譜離開樂府。

樂府隸屬於少府,所以在少府門口處,他便遇上了匆匆趕回的黑夫。

“子瓠!”

黑夫是從杜邑連夜過來的,可惜鹹陽城門天亮才開,他沒有直接入門的特權,所以耽擱到現在,進城後就往少府趕,不想竟遇上了張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