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3章 羊圈(第2/3頁)

與其去窮山惡水,還不如繼續留在這,給大秦當狗……

更何況,隴西郡還以貿易為餌,讓臣邦君長們更不舍得離開。

黑夫聽羌璜說,早在開春時,李信已派人在大河與離水交匯,一個叫“枹罕”的地方設置了哨所,並同意周邊未歸附的氐羌戎部可以在春夏時趕著牛羊,來枹罕貿易。

“所以後面才馱了不少布帛、鹽糖、糧食……”

黑夫明白了,也難怪李信極為贊同黑夫提出的“西拓”之策了,這本就是他一年多來在做的事,而且類似的事,秦人已經玩的很嫻熟。

不多時,在一通頂禮膜拜後,知道李信不是帶著大軍出塞來“打柴”的,那個臣邦君長才松了口氣,指著他們稱之為“碌曲”的洮河發誓絕不叛秦後,還送了秦軍五頭牦牛勞軍……

……

是夜,在洮水西岸紮營休憩時,秦軍士卒架起篝火,宰殺後大塊大塊的牦牛肉串在木棍上,烤得七成熟,撒上帶來的青鹽,亦是一道美味。

一邊大快朵頤,黑夫也與李信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主要是關於高鞍與馬鐙。

“我雖是南人,只打過步戰,但也聽說,秦軍選拔騎士的標準是,選取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者。必身強力壯,行動敏捷迅速超過常人;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應戰自如,進退嫻熟;能策馬越過溝塹,攀登丘陵,沖過險阻,橫渡大水。如此,方能在戰場上追逐強敵,以寡敵眾,這種人稱為武騎士!”

在沒有高鞍和馬鐙的年代,騎士只有更強化的訓練才能彌補,所以才有如此苛刻的標準。

“敢問將軍,此行數百騎中,能當得起‘武騎士’之名者,有多少?”

李信當然知道自己的手下人都是什麽水平,不假思索道:“不超過五十人,均為騎吏以上。”

秦軍制,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而在冠絕天下的隴西騎兵裏,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是精銳的“武騎士”,其他人的騎術也不算差,至少要比黑夫好……

車兵也有類似的選拔標準,稱之為“武車士”,黑夫知道,趙高就是武車士出身,也是個武藝高強的家夥。

按這兩個標準算,黑夫再練五年也不夠格,成年後才學騎馬的南人,是永遠無法同少年時就在馬背上滾爬的北人相提並論的。與三歲騎羊,八歲騎馬,人人皆能挽強弓的胡兒,更沒法比了。

黑夫又問:“但若裝備高鞍馬鐙,將軍以為,麾下有多少人能成武騎士?”

李信今天已感受過高鞍馬鐙的便利了,高鞍讓他騎乘時更為舒適、穩固。馬鐙則讓他雙腳像踩在地面上一般,不必再像過去一般,雙腿在馬腹的兩邊空蕩蕩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要雙腿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才能保持自身的穩定。

雙手得以完全解放,過去做起來很困難的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也容易了不少。

可以想象,若此物由他手下的騎從們使用,亦有相似的功效。

略為沉吟後道,李信道:“那樣的話,五百騎中,至少有一半可稱得上武騎士!”

“正是如此!”黑夫拊掌,果然,讓李信試乘過一次,比他空口白話描述強多了。

除了讓強者更強外,在訓練時,高鞍馬鐙亦能讓秦騎訓練周期大大縮短,三年後,數萬騎兵入河西,取河套並非夢想。

西拓不比南征,肯定是要車步騎協同作戰的,尤其是對河西、河套的戰爭,需要動輒千余裏的長途行軍,沒有高鞍馬鐙,幾乎無法做到。

這也是黑夫向李信展示這兩物的目的。

“我想請將軍與我一同上疏,提議於隴西、北地、上郡、內史,各建一支騎兵,募關西嫻熟弓馬的良家子入伍,使之裝備高鞍馬鐙,在內縣秘密訓練,必使人人皆為武騎士!三五年後,必有大用!”

黑夫這個南方人舉著高鞍馬鐙去提議的話,恐怕會被人說成是“南人言馬,北人揮楫”呢!就算被皇帝認可了,那些傲嬌的三郡騎從,說不定還會想羌璜一樣,因為對自己騎術的驕傲,排斥使用,平白鬧出些麻煩來。

但與李信聯合上疏就不一樣了。

天下最擅長玩騎兵的將軍都說好,誰還能有異議?

這種如虎添翼的好東西,李信當然樂見其成的,不過,他卻注意到了黑夫說的“秘密訓練”四字。

“右庶長是覺得,此物不可輕泄?”

“然!此乃國之利器,不可以輕示於外人!必藏而後用,三五年後,再打胡戎一個措手不及!待高鞍馬鐙大放異彩後,秦的羊圈藩籬,便能延伸到千裏之外,將河西、河南、河套統統圈進來,豐饒牧場皆為秦所占,開荒屯田,移民駐軍,建立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