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9章 一國兩制了解一下(第2/2頁)

秦國的制度,本來就是宗室無功勞不得屬籍貫。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最大的公子扶蘇即將舉行冠禮,最小的公子胡亥也十歲了。

按照慣例,他們也只是享受公子之名,有府邸俸祿,下一代人,還可以稱“公孫,王孫”,再過一代,就是庶民了。

這也是儒生博士們叫嚷的“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在秦國很正常的事,用山東的眼光看,卻不可思議。

古人說得好啊,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若按黑夫所說,讓他們去做邊侯,也算為國守邊立功了,雖然第一代第二代苦些,可後人還能世享富貴呢。

他也不求自己的獻策被采納,秦始皇這麽容易說服,那就不是秦始皇了。

但黑夫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我有自己的政見,不是簡單復制李斯、王綰之言。”

“今夜之後,陛下,將深深記住我這個人,記住我的話!”

看著彎彎的月亮,黑夫露出了一絲笑:“也能讓皇帝覺得,黑夫公忠體國!”

……

“陛下,那兩封奏疏找到了……”

謁者奉命將收在寢宮的兩份簡牘尋來,按照秦始皇的習慣,尋常奏疏,批示後會立刻發到各官署,再發往郡縣,可一些上書,他卻會在閱後收著,既不做批示,也不退還。

這些留中不發的奏疏,常常包含著秘密,也是謁者們最怕碰的……

秦始皇一邊思索著黑夫方才的建言,一面打開兩份簡牘。

其中一份是十二月時,謁者楊樛從南昌回來後遞交的,他將沿途所見所聞,事無巨細地稟報給秦始皇,尤其是南昌戍卒不滿的抱怨,以及黑夫在那支遠征軍裏的威勢。

第二份,則是二月時,九江郡監禦史的上書。

疏中談及江南南昌、番陽等地路途遙遠難治,如今南昌城已築成,又有上千戶百姓從南郡遷往,或可在江南新置一郡的建議。

但同時,負責監察官員的監禦史又提醒皇帝一件事,那就是,豫章六縣,都是黑夫率部打下來的。目前除了余幹道由幹越吳氏父子管轄外,其余南昌、番陽、廬陵、九江、上贛五縣,均由黑夫的舊部為令、尉、丞。

這些人都是得到黑夫舉薦,留任原地的南郡鄉黨。若是豫章成立新郡,這批人恐怕會控制地方軍政法大權,這是秦律十分警惕的。

故監禦史提議,將黑夫舊部們,分別調往不同郡縣任職,杜絕山頭主義出現……

皇帝早就看過這兩份奏疏了,卻沒有給出進一步的指示。

直到今日,在好好考校了黑夫一番,觀其言察其行後,秦始皇才做出了決定。

“黑夫之言雖未能跳出分封的窠臼(kē jiù),但他能獻言以豫章、上贛分封諸公子為邊侯,便知其沒有私心。”

換了那些有異心的人,對屬於自己的“地盤”,肯定會避之不及,但黑夫卻絲毫不避。

“此子乃公忠體國之人,監禦史多慮了。”

於是秦始皇在奏疏上批示道:“江南豫章初附,蠻夷越人不安,需各縣互為犄角,故五縣諸吏職位,不必變動。”

軍事管制期間,這種情況是在所難免的,是九江郡監禦史太過敏感了。

在秦始皇的計劃裏,未來幾年,他在厲門、九嶷之南,還有一個更大計劃要實施,到時候南征將士將有大用,豈能早早自斷幹城?

再說了……

“過去百年間,但聞秦有反叛的邊侯、封君,何曾有過反叛的郡縣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