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9章 有種無種(第2/2頁)

……

在鞭策完手下後,黑夫也投入了緊張的安陸縣征兵工作中。

按照郡上的計劃,五月份各縣擬好征兵名單,六月份在鄉、亭進行小規模的隊列訓練,七月份集中在縣城繼續整編,使其能識金鼓旗幟,八月份分發兵器,進行戰術合練……

然而六月時,安陸縣出了大案子,地方秩序有些混亂,征兵工作也受到了延誤,眼下的進度比計劃慢了許多。

黑夫讓利鹹將擬好的征兵名單給自己過目,秦國是普遍征兵制,17歲成年後便要被錄入籍貫,隨時準備應征!

17到20歲的青年人主要服徭役,即修墻築路、運輸糧食等,黑夫在縣裏幹過修墻垣的活,上次也被拉去押送刑徒,在滅魏時是輜重部隊,靠了關系才混進作戰部隊。

而到了20歲後,就是“壯”了,要繼續做戍卒和正卒。一年在本郡的地方部隊,也就是郡兵,一年在邊疆或中央衛戍部隊。

當然,南郡的大多數人都沒機會去鹹陽,直接就近駐防,反正南郡本身就是邊地。正是在這兩年的軍旅生活中,紀律松散的黔首,被軍法訓練成秩序井然的兵卒,有了隊列觀念,和識別金鼓的能力,聽說要打仗時,也不會露出畏懼之色,而是會聞戰而喜。

等常備軍服役完成後,所有適齡青年便轉入預備役,除了每年仍在郡縣服一月徭役外,一旦有戰事爆發,被點中了名,就要立刻應征入伍。一直到56歲(有爵位者)或60歲(無爵位者)才免除服役。

不同於上次滅楚之戰,秦國有些倉促隨意的征兵,這一次,整個南郡都嚴格依照《戍律》開展今夏征兵工作。

利鹹的確是個幹吏,將縣尉官署的一切都摸得熟悉,他奉上簡牘道:“縣尉,安陸縣有縣邑一,戶一千余,還有三個鄉,北郊鄉、雲夢鄉、涢水鄉,三鄉共三十個亭,每亭有五到十個裏不等。”

“按照往年征兵舊例,會每個裏出一伍兵,由伍老或裏典任伍長、什長;兩個亭則合一起出兵五十人,挑出一位亭長任屯長,再由一位應征的縣吏做百將。如此一來,則百、屯、什、伍皆由相互熟識的鄉黨組成!”

這就是全民皆兵,古典軍國主義的秦國!和平時期的基層組織,到了戰時,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軍隊建制,根據被征召者的爵位不同,便在軍中擔任不同的職務……

如此算來,光是三個鄉,就能出兵近千,再加上縣城所征兵卒,當有千余人,已經達到了李由要求的人數。

他們會被編成一率,由黑夫這個縣尉做率長,其下有兩個五百主,一個短兵親衛百將,以及醫護急救之士等輜重後勤人員。

黑夫暗暗想道:“說起來,日後陳勝吳廣參加的九百人戍守漁陽,也是兩個縣組成的一率吧?二人還當了屯長,而那兩個被殺的軍官,其實就是縣尉!”

黑夫當然不會讓這種事情提前出現,所以他讓利鹹,仔細厘定名單,優先征召有產者,不要讓無產的閭左之徒參軍!惡少年和輕俠,這是軍隊裏的不穩定因素。

“我要一支安陸良家子弟組成的精兵!商賈、百工則編入輜重隊伍中!”

他如此安排道:“各鄉、亭務必在七月初一前完成征兵,在鄉、亭訓練一旬,編好行伍,待七月十日,便帶著所有人,來縣城集結!”

而在各鄉應征兵卒即將雲集縣城,接受黑縣尉訓練時,黑夫也在張羅一件私事。

搬家!

郡守騰在行縣時,曾大贊堆肥漚肥之法大大提高了南郡的糧食產量,於國於民都有大功,於是,就在黑夫終於以“醫護急救之建言”和夷道平亂被拜爵為公大夫的同時,他的伯兄衷,也得到了郡上的賞賜,從上造被拜為簪裊……

不僅是爵位高了,衷還被征辟入安陸縣城做田佐吏,作為田嗇夫的副手,相當於後世的“縣農業局副局長”,六月底就要來上任。

如此一來,他們家兄弟三人都在縣城了,總不能剩母親一個人在家吧?於是乎,黑夫和衷、驚,還有母親商量一番後,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家搬到安陸縣城來!

黑夫在縣令處辦好戶籍手續,乘著休沐時回了趟老家,遙遙望見雲夢鄉夕陽裏那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黑夫竟有些一絲不舍,家裏那破縫的舊門,漸漸老去的黃犬,每一塊磚瓦,處處都有家的溫馨。

但終究還是要走,他的家人和家,也不由自主地跟著黑夫前進的腳步而移動。

到了次日,或租或借的七八輛牛車,拉著各種母親舍不得扔的家當出發,往縣城駛去,站在夕陽裏外,一邊應付著鄉親們的恭喜祝賀,黑夫心裏閃過一個促狹的念頭。

“從今以後,我家也是城鎮戶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