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0章 屯長(第2/2頁)

按照尉繚兵法,兵卒們被分發了武器,身體矮的拿矛戟,身體高、視野開闊的用弓弩,強壯的擎大旗,勇敢的操金鼓。

接下來,便是用數日時間,讓眾人識旗幟、辨金鼓、知進退、明賞罰。黑夫作為屯長,就得掌握“擊鼓而進,低旗則趨,鳴金則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等基本的信息,再教授給什長伍長。

讓人頭大的是,在金鼓上,還分有步、趨、騖、將、帥、伯等諸類鼓聲。跟近代的行軍類似,走一步敲一下鼓是慢步行進,走十步敲一次鼓是快步行進,鼓聲不斷是跑步行進……

這就意味著,到了戰時,黑夫必須豎起耳朵,聽著傳令官發出的每一個鼓點節奏,睜大眼睛,看清楚旗幟的方向高低,若是做錯或者做反了,擾亂了軍中秩序,那就等著掉腦袋吧!

完成千人的訓練,就是萬人的合練,排成方陣的大軍手持兵器,在被砍伐一空的梁囿大聲喊著號令,邁步走得塵土飛揚,亦是威懾城內的一種方式。

很快就到了二月中旬,在大河和鴻溝的水被刑徒戍卒們引過來倒灌大梁的前夜,秦軍戍卒的營地裏,再度響起了一陣陣有序的鼓聲……

經過半個月的訓練後,屯長們已經對金鼓十分敏感,黑夫一個軲轆翻起來,大聲催促眾人起床,在帳外集合。

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這就相當於現代軍隊的起床號、出操號、開飯號,作戰時也有沖鋒號、集結號、行軍號。只是鼓點聲比不了銅號,沒有那麽明顯的曲調差別,黑夫得將其牢牢記在心裏才行。

於是三鼓之後,黑夫屯長便帶著自己的屬下吃完朝食,五鼓之後,便一同走出營地,在“二五百主”楊熊的旗幟下集合,站成一個小方陣,準備出發……

那些早起挖溝渠、做纖夫的戍卒們,有些羨慕地看著這分離出來,整裝待發的萬余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魏國富庶,魏軍羸弱,得到前去攻略魏東各縣的機會,不僅可以看看中原的花花世界,還能獲得斬首立功的機會,比他們在大梁城下和泥水打交道強多了。

黑夫麾下眾人,眼中亦滿是憧憬,唯獨共敖望著朝陽下的大梁城,有些惆悵,他突然對黑夫說道:“屯長可知道,我雖不喜秦軍,但能隨軍離開大梁,卻滿心歡喜?”

站在方陣前列,握劍、披甲的黑夫看了一眼大梁固若金湯的土垣,淡淡地說道:“是不想看到水攻鄢城,死傷十余萬的悲劇重演罷?”

這場戰爭,圍城的秦軍基本能保持毫發無損,但城內的魏人,可就有苦日子過了……或許等黑夫他們回來時,城內已是懸釜為炊,易子而食……

二人的對話,被急促的鼓點打斷了,陽光下,中更羌瘣的將旗出現了,它色彩鮮明,高舉向東,各“千人”的小旗亦隨之向東。

在走一步敲一下的“步鼓”指引下,黑夫也手持瓦片和竹板,敲打著相同的節奏,指揮部下們邁動腳步,眾人拔營東行……

這支軍隊的第一個目標,在大梁東南數十外,名叫陳留,那是魏國的一處重鎮險關,駐有兵卒三千,這支“勤王之師”一直在徘徊觀望大梁局勢,亦是偏師東進必須掃除的障礙!

……

一天後,魏國陳留縣。

魏國陳留令是個硬骨頭,聽聞“秦寇”將至的消息後,居然沒有選擇投降和逃跑,而是在縣中擊鼓,號召各氏族、百姓一同禦敵……

在這鐘鳴擊鼓聲中,位於縣東的高陽裏,一位輕俠打扮,二十余歲的青年邁著急促的腳步,走進了自家貧寒的院子,拿起掛在墻上的二尺劍,就要往外走!

“酈商,站住!”

屋舍內,一位手持竹卷的儒服中年走了出來,他年已四旬,身長八尺,與那青年一樣壯大,卻穿著看似文弱的儒服,上面還有不少酒漬,更顯得不倫不類。此人相貌也很一般,只是那對眼睛裏透著一絲狡黠輕狂。

“吾弟,你仗劍在手,欲往何處啊?”

酈商捏著劍,大聲道:“兄長,秦寇將至,縣君在擊鼓征募眾人禦敵,我與鄉中夥伴正欲前往!”

“禦敵?”

儒服中年聞言,哈哈大笑起來:“秦軍勢大,連魏王都被困死在大梁城內,其命不絕如縷。而陳留區區小邑,只要秦軍派遣偏師來攻,也危在旦夕。封君大將尚不能禦敵於梁門之外,憑汝等一群輕俠少年,就想擊退秦人?”

酈食其言罷,板下臉來,斥責道:“知勢不可為而舍命送死,只為爭一時之勇,匹夫之愚也!酈商,你的命,就這麽輕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