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行路之難(第2/2頁)

馬擴和高柄的關系很是親近,拍了拍自己身邊的蒲團,道:“三哥,來這邊。”

楊霖的跟前,是軌道馬車的圖紙,由設計此法的廣州校舍提供。

這件事的提出,本來是為了解決地震的賑災問題,雖然沒有派上任何用場,但是楊霖卻十分重視。

幅員遼闊的帝國,交通若是一直這麽不便利,管理起來千難萬難。

出了京畿省,就算得上山高皇帝遠了,因為等閑進京就要按月為單位。

而且道路顛簸,這一點楊霖深有體會,每一次出巡都要他半條小命,渾身骨頭散一次架。

難怪古人說行路難,受限於這個時代的交通和道路,出一趟遠門簡直是難上加難。

高柄湊上前看了一圈,完全看不懂一星半點,只是覺得軌道馬車,應該會節省一些力氣。

楊霖和幾個徒孫輩的人,卻討論的興致勃勃,他越來越發現這個時代漢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各種建議都被提了出來,有的靠譜,有的則天馬行空。

甚至還有說是用熱氣球和風箏拽著跑的,讓楊霖哭笑不得,不過他從不打壓任何一個想法,而是鼓勵大家嘗試、試驗。

許多在人們覺得是常理之外的領域,未必不會有迥異於後世的文明而另辟蹊徑的道路,主要還是要培養當下的青年動手試驗的能力和意識。

很快城郊的那條試驗的道路就到了,眾人躍下馬車,簇擁著楊霖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