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規範管理,國法至上(第2/2頁)

這都是實打實的政績啊,這下滎陽官員,要集體升天啦。

就在眾人驚嘆之際,楊霖走了過來,看見這滿地的錢財,也有些失神。

倒不是他沒見過這麽多財物,只是沒有想到,在佛堂能見到這麽多錢財。

事實上,很多的寺院,都有自己的地下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王朝更叠也好,天災人禍也罷,越是動亂越是窮困的時候,越有無數人寄托著來世,把自己的錢財捐給佛祖,換一個心安。

經年累月下來,不知道能積累多少的財富,所以每逢有狠人當政,想要有所作為而苦於無錢,往往拿寺院下手。

最著名的就是“三武滅佛”和柴榮滅佛,三武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北周時候,尤其厲害,為了勸諫宇文邕不要“滅佛”,當時得道高僧慧遠和尚厲聲抗辯說:“陛下今恃王力,破壞三寶(指佛、法、僧),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論貴賤,陛下安得不怖?”武帝聽後大怒,眼睛直瞪著慧遠:“只要百姓得樂,朕也不怕入地獄!”

唐朝時候,武則天因為得位不正,雖然她殺光了自己婆家的親戚,狠毒如蛇蠍,但是竟然號稱信佛。

搞得到了唐朝中後期,全國大中型寺院將近5000座,小型廟宇更是多達40000余座,僧尼近30萬人,寺院奴隸達十五萬人。

問題是這些寺院還占有良田數十萬畝,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相對封閉的莊園,寺院內部的經濟大權掌握在住持手中。

僧尼們極少耕種,而是靠農民耕種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發放高利貸作為經濟來源,這種做法使寺院經濟得以迅速膨脹起來,以至達到了“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的程度。可以說這些寺廟的主持都成了一個個土皇帝,天下財富有七八分都流入了佛門當中。

集萬千史家之所厚愛的一代英主柴榮,更是剛剛即位未幾即下令破除佛教,禁止私自出家,廢除無敕額之寺院三萬余所,收購佛像鑄錢,讓國力大增,為其征伐天下,提供了財力,人力支持。一度要收回幽燕,恢復故土,成就盛世。

楊霖靠近之後,劉新亭等人靠了上來,楊霖嘆了口氣道:“佛這一教,本是助世勸善的良教,可惜僧侶人心不是都向佛,卻成為了藏汙納垢的場所,逃避軍役,勞役之人;作奸犯科之人比比皆是。民間更是毀壞銅錢築造銅像,本身寺廟所享有的免稅、田地等特權下,寺廟集中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嚴重的危及到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成了朝廷的毒瘤。”

“佛教無罪,有罪的是這些假僧人,真心向佛之人淡泊名利,苦行修心,何必要斂取錢財。”

眾人連連點頭,楊霖道:“將寺內假僧人監寺以上的,凡是管理財務的,全部推出去於山門斬立決,佛門不凈,我幫佛祖清理門戶。沒收白泉寺所有田產,以我的名義上書,讓朝廷設立一個新的衙署,管理佛道諸教,從今以後在所有寺內設立代收點,凡是捐獻的香油錢,皆有官府統一收取,然後抽成收稅,再用來鋪橋修路,接濟窮人,行善積德。若有破敗寺廟,入不敷出,當地官府也該接濟糧米。僧侶剃度一年之後,當考核佛法,出門遊歷化緣,勸人向善,沿途去各府的宗教衙門蓋章留印,不合格者逐出佛門。”

楊沂中指使幾個手下,很快便提著抓著智樂等人,往山門外去。

劉新亭湊上前來,道:“少宰,接下來還有幾個士紳,拒不交役錢很久了。”

“走,去收拾不遵紀守法土豪劣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