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三分歸一,大燕立國!(第2/3頁)

五月底,蕭黃、蕭峰平定荊州南部四郡,六月初,鄧艾、郝昭指揮十幾萬大軍包圍了成都城,在副丞相-聶鵬的勸說下,劉禪放棄了抵抗,自縛擡棺,出城請降,蜀漢宣告滅亡!

大軍進城之後,不殺一人,不搶一物,祭諸葛祠堂,拜趙雲之墓,巴蜀之人無不心悅誠服,劉禪及其家人被送往洛陽城,後被封為安樂公,八年之後壽終正寢,葬於北邙山中,謚曰:思公!

…………

大魏青龍八年十月,文武百官聯名上奏:‘燕王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伐滅蜀漢,功莫大焉,望陛下效仿堯舜之事,以天下禪讓之,如此生靈幸甚,祖宗幸甚!’

魏帝曹禮欣然同意,親降禪位詔書,蕭玄推辭不受,如是者三,曹禮乃親捧玉璽登門,以示禪讓之誠意,文武百官亦跪拜懇請,蕭玄乃受之!

十二月二十三,蕭玄正式受禪稱帝,遷都長安,定國號-大燕,改元‘天興’,冊立馬未晞為皇後,嫡長子蕭鼎為皇太子,蕭遙、蕭黃、蕭峰等兄弟十九人皆為諸侯王!

又尊父蕭逸為太上皇,母曹節為皇太後,並稱‘二聖’,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曹禮禪讓天下有功,被封為陳留王,領食邑兩萬戶,位在諸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行魏正朔,可用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其子十余人皆封列侯!

至此曹魏滅亡,共傳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

同一年,吳王孫權服用丹藥過度,丹毒侵入五臟六腑,每日裏鼻血長久不止,自知不久於人世,乃召大都督陸遜入宮,賜予美酒,暢談至夜!

那知陸遜回府之後,突然腹痛如絞、口吐鮮血,黎明時分身亡,臨終手指吳王宮大罵曰:‘碧眼老兒,乃壞汝萬裏長城是也!’

陸遜身亡,其子陸抗不敢發喪,乃率領全家老小數百人,攜亡父靈柩連夜離開建業城,秘密渡江北上投奔大燕,蕭玄接納之,以公爵之禮厚葬陸遜,封其子陸抗為討逆將軍!

一個月之後,孫權病逝宮中,享年五十六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建業城外-鐘山之南蔣陵中,太子孫登繼位吳王!

那知孫登身懷暗疾,繼位不足兩月就一命嗚呼了,且沒有留下血脈,孫氏宗族子弟紛紛爭位,血濺宮廷,枉死者不計其數,僅官員就有三四百人,吳國多年積累的人才一掃而空,最終孫權的次子孫慮勝出,殺光其余兄弟之後,繼位吳王,改元‘太平!’

……

大燕天興三年,經過充足準備之後,蕭玄下旨討伐吳國,調動大軍五十萬,民夫三百萬,戰船八千多艘南下,又任命孫紹為平南大都督,總領征討吳國之事,陸抗為平南先鋒官!

聖旨下達,不少大臣表示反對,認為孫紹系吳國王室血脈,與吳王孫慮有堂兄弟關系,而陸抗為吳國降將,用這兩個人伐吳有些不妥,還是另派他人為好!

蕭玄大笑答曰:“孫紹,太上皇之養子,亦是朕之兄弟也;陸抗,其父為太上皇之徒,其亦為朕之子侄也!

兄弟、子侄若不可信,普天之下又有何人可信?”

遂不納群臣之言,依舊讓孫紹、陸抗統兵伐吳,並授予黃鉞白旄,執掌生殺大權,可以便宜行事!

二人聞之,感激涕零,乃以利刃割臂見血,立誓決不辜負聖恩,而後擡棺出征,以示不勝則死之心,大小將士無不振奮!

四月初十,孫紹、陸抗統領大軍南下,陳兵長江北岸,並發檄文過江,曉喻吳國軍民人等,歸順者免罪,抗拒者不饒!

五月初一,以聲東擊西之計,調開了吳軍守江主力,在長江水面狹窄處用戰船連成浮橋,數十萬人馬橫渡而過,直抵建安城下!

五月十五日,大軍攻破健康城,生擒吳主孫慮以及文武群臣,傳檄平定六郡之地,收官吏、降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余萬口,米谷二百八十萬斛,戰船四千余艘,皆歸大燕!

期間有吳國遺老舊臣,勸說孫紹自立為吳王,與大燕劃江而治,如此稱孤道寡,號令一方,不比屈膝為人臣子強過百倍?

孫紹偽允之,召集支持自己稱王者入宮飲宴,來者七八百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伏兵四起,五花大綁之後,盡數坑殺於健康城外,江東人心為之一顫!

七月,孫紹、陸抗班師凱旋,獻俘於皇城門下,至此分裂了幾十年的華夏大地,再次恢復了大一統!

之後的歲月裏,蕭玄施仁政、減賦稅、重農耕,同時發展工商業,大燕帝國蒸蒸日上,人口很快突破了八千萬大關,更逼近到一億之數!

…………

天興二十七年,蕭玄六十六歲了,感覺自己的精神、體力逐漸不支,難以挑動江山社稷的重擔了,於是遵循父親當年的教導,把皇位禪讓給了太子蕭鼎,自己找個地方享清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