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龍馭歸天!(上)(第2/2頁)

違心安慰幾句之後,蔣濟取出一封書信,乃是大都督陸遜的親筆,吳軍在連戰連捷之後,沒有對曹軍趕盡殺絕,反而提出罷兵議和,這的確大大出乎意料!

“審時度勢,進退有據,陸伯言真是一位帥才啊,可惜如此英傑未能為朕所用,反而便宜了碧眼兒!

若朕有這般英傑之帥,又何須親臨戰陣,更不會有此大失了,可惜、可嘆、可恨啊!”

曹丕看過書信之後,先是長出了一口氣,而後伸大拇指稱贊起來,雖然對方是敵人,又剛剛打敗了自己,可有本領的人永遠值得稱贊!

書信內容很簡單,就是希望魏、吳兩國罷兵議和,而且議和完成之後,吳國願意繼續向魏國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且沒提出任何復加條件,只求恢復舊時疆界就好了。

也就是魏國歸還廬江郡,而吳軍退出占領的幾座淮南城池,誰也不占誰的便宜!

按理來說,陸遜打了大勝仗,又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就算要與魏國罷兵議和,也該提一些賠償條件的,比如割讓幾座城池,勒索大量財物,或者廢除稱臣之事,魏、吳兩國平起平坐之類!

以魏國現在的情況,就算有一萬個不滿意,恐怕也要捏著鼻子認下來,最多積蓄力量,圖謀日後報復!

未想陸遜如此低姿態的求和,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深思下又不禁為之贊嘆:‘這才是老成謀國之策啊!’

陸遜雖然兩戰皆勝,可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吳軍死傷也不在少數,而且剛剛經過風災的吳國,田園毀壞,民生凋敝,後勤補給困難至極,國庫估計也打空了。

以綜合實力而言,魏國又遠在吳國之上,如果繼續廝殺下去,只怕吳軍難以占到便宜,反而有可能被活活消耗死呢!

因此上,見好就收,趁勝求和,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對吳國來說才是明智之舉!

而且議和條件寬松一些,既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又避免了結怨魏國君臣,否則魏國君臣懷恨在心,以後頻繁出兵復仇,吳國也是受不了的!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曹丕沒有猜到,陸遜處處手下留情,也是擔心激怒自己的師父,那樣會給吳國招來滅頂之災!

“皆是臣等無能,以至兵敗受辱,情願以死謝罪於陛下!”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眼看皇帝為兵敗之事嘆息,華歆、王朗、陳群等人連忙下跪請罪,但是心中卻另有想法!

陸遜能夠以少勝多、大敗魏軍,固然是其有統帥之才,可與孫權的鼎力支持也密不可分!

據說吳軍出征之日,孫權大會百官,親自登台拜帥,把自己的隨身佩劍賜給了陸遜,授予生殺之權,還說了這樣一番話:

‘閫以內,孤王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

(閫,門檻的意思,或指皇宮內外分界線。)

孫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魏、吳兩軍對壘期間,孫權坐鎮健康城內,全力籌集兵員、糧草、軍械……不斷的支援前線,卻從不幹擾陸遜的指揮,是攻是守悉聽尊便!

正因如此,陸遜才得以大展拳腳,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接連重創魏軍兩路人馬,打贏了這場衛國之戰!

反觀魏國一方呢,曹丕猜忌多疑,不肯請蕭逸出任統帥,不願調荊州水軍參戰,又不聽謀士們的勸阻,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強行出兵渡江決戰,這才招至了接連慘敗!

正所謂先有明君,而後才有賢臣,若是遇到了昏君、庸君、多疑之君,就算有陸遜這般統帥之才,只怕也很難制勝沙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