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關中之弊!

關中之利,在於土地肥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可以作為立國之本,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

故而天下大亂之際,蕭逸搶先出兵關中,並將之牢牢控制在手中,而二十多年以來,曹家父子日思夜想的、就是把這塊寶地奪過來,可惜一直沒能成功!

這次諸葛亮揮師北伐,其實也是沖著關中來的,試圖重復西漢崛起的道路,先居關中而後圖天下!

不過嗎,關中有大利,同樣也有大憋,只是暫時沒顯現出來罷了,蕭逸今日提問此事,是想試一試兒子的政治眼光,以及對未來的把控能力!

“回稟父親,孩兒坐鎮關中數年,對這塊土地相當熟悉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絕對是一塊難得的龍興之地,真要說有什麽弊端嗎,孩兒覺得關中還是小了一點,存糧少了一點,與外界溝通也難了一點!”

“哈哈,不錯,吾兒目光如炬,又肯用心思考,未來可擔大任也!”

蕭逸滿意的點點頭,兒子一語中的,正說出了關中兩大弊端:狹小、險阻!

關中,東西長六百余裏,南北寬處二百余裏,最狹處只有六十余裏,是一塊狹長的平原地帶,可以耕種的土地、利用的資源是比較有限的。

而且關中位於黃河上遊,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加之秦、漢兩代幾百年的開發利用,地力已經消耗大半了,很多良田都變成了沙田,糧食產量正逐年的減少,森林面積也急劇減小,可開采的礦產更是嚴重不足!

而關中出產的物資,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要供應整個西北地區,尤其是長城沿線的龐大駐軍,那裏是農耕、遊牧兩大文明交匯之處,戰事連綿不斷,物資消耗極大!

現在或許沒什麽,未來若定都關中,人口勢必急劇膨脹起來(中國人習慣之一,都喜歡往首都跑),一旦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糧荒,其他物資也難以充足供應!

糧食不夠了怎麽辦,自然是從地方往中央調運了,總不能皇帝與文武百官餓肚子吧,這時候關中第二個弊病就出來了:險阻!

關中山河險阻、易守難攻,打起仗來很占便宜,可是運輸物資就吃大虧了,有人曾經計算過,從豫、兗兩州向關中運輸一萬斛糧食,到達的只有三百斛左右,沿途損耗高達34:1。

如果從青州、冀州運糧,期間要翻越太行山脈,兩次渡過黃河天險,再攀爬黃土高原,沿途損耗更是高達120:1。

而在運輸過程中,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畜力、車輛、船只,使得百姓們疲憊不堪,無法安居樂業,長此以往的話,足以把一個大帝國耗窮、拖垮!

身為一個穿越者,蕭逸清楚的記得,關中的弊病在三四百年以後,也就是隋、唐時期徹底爆發出來了,以至這兩代的皇帝們,常常要攜宮廷到洛陽‘就食’,而過程相當之狼狽呢!

比如隋開皇四年、十四年,關中地區先後兩次大饑荒,隋文帝率領百姓們就食洛陽,沿途道路崎嶇、車馬難行,百姓嚎哭之聲不斷,而這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呢!

唐永淳元年,關中地區饑荒,高宗李治讓太子留守長安,自己率宮廷到洛陽‘就食’,因為情況緊急,出行倉促,隨從人員竟有半途餓死者,可見淒慘到了何等地步了。

後來武則天廢唐立周,把都城從長安遷到了洛陽,固然是為了消除李唐的影響力,讓朝廷上下吃飽肚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唐以後的朝代,再沒一個定都關中的了,就是因為關中之弊盡顯,誰也不想餓肚子了,更不想把國家活活拖垮!

現在順應天下大勢,蕭氏必須紮根、崛起關中,以後還要定都關中,而在享受過好處之後,也要面對隨之而來的弊端!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蕭逸身為大帝國的奠基者,可不想自己的後代子孫們,也帶著百姓四處逃荒去,所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必須把未來道路規劃好,讓子孫們一路通暢的走下去,最好走上幾千年,甚至是一萬年!

“關中之弊端,就在於面積狹小、資源有限、運輸困難,這些問題早晚會爆發出來的,吾兒若是肩負大任,可有解決的辦法嗎?”

對於關中的弊病,蕭逸早有化解之道了,不過是趁機考驗一下兒子,看看他有多大本領,能否肩負起一個大帝國,並開創出太平盛世!

“回稟父親,孩兒也思考過這些問題,並想出了三個辦法:

其一,利用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在關中挖掘密集的灌溉渠道,把所有土地都利用起來,從而提高糧食產量!

其二,待天下一統之後,向西南多修築幾條棧道,用巴蜀的豐富資源,來供給關中地區,保證朝廷正常運轉!

其三,關中人口過多之時,可以遷移一部分到隴右、河套地區,並對兩地進行開發,讓西北盡量做到自給自足,最好可以反哺關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