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大魏帝國,天塌一半!(第2/2頁)

其余大臣默不作聲,都在盤算著遷都之事,對國家有利有弊,對自己是好是壞,而後者遠遠比前者重要,一個國家最多幾百年國運,而士族集團可以延續上千年!

遷都鄴城,退守河北,面對這樣的提議,曹丕又做何反應呢?

“許昌城、乃是太祖武皇帝經營多年之地,洛陽城、則是朕正式昭告天下,為大魏選定之都城!

如今敵軍兵鋒未見,爾等就建議遷都河北,莫非要朕做周平王第二嗎,傳朕的旨意,再有敢言遷都者-斬首示眾,誅滅滿門!”

……

“臣等惶恐,臣等失言了,請陛下恕罪!”

只見曹丕臉色劇變,拔出了腰間天子劍,殺氣騰騰的盯著建議遷都的大臣們,嚇得這些人紛紛下跪請罪,磕頭猶如雞吃碎米一般!

其余臣子受到震撼,也都變得畢恭畢敬起來了,看來這位大魏天子,雖不及乃父雄才大略,可也不是易與之輩,更不是昏庸的周平王可比!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又用烽火戲諸侯為樂事!

申後之父申侯心懷不滿,於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之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結果周幽王被殺於驪山,褒姒也被犬戎人搶走了,西周滅亡!

鎬京被戰火摧毀,又受到戎、狄等部落威脅,於是周平王即位第二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雒邑,也就是後來的洛陽,認為這樣就高枕無憂了。

那知平王東遷之後,西部的直轄領土盡失,王權迅速衰落下去,而諸侯勢力不斷坐大,終於演變成了春秋、戰國的亂局,也為周王朝覆滅埋下了伏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許昌、洛陽是曹氏的根基所在,放棄了這兩座戰略要地,一溜煙跑到河北避難去,豈不是自毀根基嗎?

再說建國短短幾個月,就遷都逃跑的天子,自古以來還沒有呢,天下人還不笑掉了大牙,以後大魏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又如何號令天下臣民?

那個時候,別說反攻回來了,恐怕河北都難以守住,不是被士族集團架空了,就是被人取而代之,曹丕也是心思敏捷之人,自然不會做這種蠢事了。

既然不肯遷都,那就只有迎戰了,可是如何安排呢?

“辛毗聽旨,立刻攜帶厚禮前往江東,遊說孫權、陸遜、張昭等人,趁著關羽揮師北伐、後方空虛之際,出一支人馬偷襲江陵城,事成之後,荊州南部四郡皆歸孫吳所有,朕再加封孫權一字並肩王,日後與朕平起平坐!

退一步說,就算孫吳不肯出兵助戰,只要中立不動也可以,朕照樣重重有賞,切不可讓孫吳、蜀漢結成同盟,一起出兵對付我大魏!

你今天就出發,如果辦不成此事,就學屈原投江自盡吧,明白了嗎?”

“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旨意,不成功,便成仁!”

辛毗跌跌撞撞的跑出大殿去了,臉色蒼白如紙,汗水濕透衣裳,因為提議遷都之事,他在曹丕心中地位一落千丈,以後恐怕也沒好果子吃了。

“徐晃、於禁兩位將軍聽令,立刻從許昌城周邊駐軍之中,抽調出三萬鐵甲軍,星夜馳援襄陽城,一定要擋住關羽的攻勢!”

“臣等遵旨!”

“王朗、華歆聽旨,傳令天下各州、郡、縣,全部進入戰爭狀態,以最快速度集結兵馬、民夫、軍械、糧草、車輛,做好迎戰蜀漢的準備!”

“臣等遵旨!”

曹丕執劍傲立殿上,不斷的下達聖旨,文武群臣聞風而動,誰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曹魏帝國的戰車終於開動起來了……

公平來說,曹丕不虧為一國之君,當危難來臨之時,沒有怯懦躲避,而是勇於擔當,智慧、勇氣、魄力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嗎,其表現也就到此為止了。

遇到外敵入侵之事,如果曹操還活著的話,肯定披堅執銳,親自率領大軍痛擊來犯之敵;曹丕很想效仿父親,也創立一番赫赫武功,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曹丕自幼習文練武、熟讀兵書,也曾多次跟隨父親出征,在戰場上歷練過一番,不過那些都是刷聲望罷了,並沒有獨領一軍的經驗,更別說指揮幾十萬大軍了。

統帥六軍,禦駕親征,與諸葛亮、關羽決一死戰,曹丕反復權衡之下,認為自己一點勝算也沒有,這可是大魏開國第一戰,要是不幸打敗了,或者被人家抓了俘虜,那就真的天塌地陷了!

禦駕親征不可取,又派誰掛帥出征呢,誰又有必勝的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