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滿朝集體抄《周禮》!(第2/3頁)

再任由事態擴大下去,得罪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就該由大魏天子,變成獨夫民賊了,到時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想留個全屍都是一種奢望了。

因此再有禁忌之物送來,曹丕不敢懲罰群臣了,可這樣子的話,之前對蕭氏的懲罰也要作廢了,一番心血付之東流,關中還是人家的老巢,還白白的得罪了蕭逸,這又是何苦來的呢?

另外嗎,天子言出法隨,最忌諱出爾反爾了,自己剛剛懲罰了蕭氏,轉眼之間又收回成命,這話怎麽說出口,又如何向天下臣民解釋呢?

如果蕭氏沒錯的話,那就是天子昏聵無德、錯怪賢臣,勢必引起權威下降,史書上也會記下這一筆,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曹丕悔的腸子都快青了,恨自己不該魯莽行事,以至於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同時也暗暗猜測著,究竟是誰在暗中搗鬼?

應該不是蕭逸所為,否則皇冠、龍袍不會先出現在關中,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蜀漢、孫吳的嫌疑很大,可以這兩者的實力,還無法滲透到中原各地吧,能把事情做的毫無痕跡,內部人才有這種本事,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

莫非是司馬氏做的,先借曹氏的手打壓蕭氏,再借天下人的手對付曹氏,最後推翻曹魏政權,自己取而代之?

那河內郡為何也出現皇冠、龍袍呢……朕想明白了,這是自汙以掩蓋真想,好陰險、好卑鄙的手段,肯定是‘冢虎’的詭計,太符合他的行事風格了。

曹丕很快想‘明白’了,恨得是咬牙切齒,可又不好當場發作出來,只能是暗氣暗憋,在心中給司馬氏畫了一個大黑點,以後再尋機報復吧!

難怪父親臨終交待說:‘司馬懿鷹視狼顧,可重用不可重信,更不能賦予兵權,果然是金玉良言啊!’

問題是,大錯已經鑄成了,如何收拾眼前局面,又不會丟了顏面呢?

“哈哈,朕其實早就知道了,我大魏臣民都是忠君愛國的,又豈會私造違禁之物,陰謀起兵造反呢?

這肯定是蜀漢、孫吳的奸細所為,意在挑起大魏內亂,他們才好趁虛而入,真是卑鄙無恥的手段!

朕先前之所以沒說出來,就是想看一看,敵方要陷害那些大臣,凡是敵方的眼中釘、肉中刺,就是我大魏的忠良之臣!

速速傳朕的口諭:之前請罪離開的大臣,一律返回朝堂上來,朕要重重的獎賞之,至於這些禁忌之物嗎,置於殿前,以火焚之,證明我大魏君臣同心,絕不給敵方以可乘之機!”

曹丕不虧是奸雄之子,關鍵時刻果有急智,一番解釋之下,既挽回了不利局面,又保住了自己的顏面!

金甲武士來回跑動,把龍袍、玉帶、朝靴放在了大殿前,架上柴堆燒了起來,無法燒毀的金、銀之物,命力士持巨錘砸個稀巴爛,再送到尚坊重鑄金錠、銀錠,歸入國家府庫之中!

“吾皇英明神武,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免禮平身,爾等皆是國家棟梁,朕當重用之、厚賞之,哈哈!”

“謝陛下!”

大臣們陸續的回來了,曹丕下旨擺設酒宴,又安排了歌舞助興,算是變相的向群臣們賠罪了,畢竟誰也不是傻子,皇帝是中了奸計、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是真的有意為之,大家心裏一清二楚。

就連司馬防也回來了,曹丕恨得牙長三尺,還要裝出高興的樣子,親自出殿迎接大駕,請太傅大人重新落座之後,又賞賜了龍頭拐杖一根、皇封禦酒一杯,以做壓驚之用!

不過有一個人沒回來,信使在無愁侯府門前被擋住了,不肯放進去,也不肯通報一聲,只說大司馬大人閉門思過,除非皇帝陛下親臨,否則六個月內不見外人!

不稱‘太師’,而是改稱‘大司馬’,看來蕭逸很生氣,是不打算回朝堂了,都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如今正好相反了,送神容易請神難!

‘死了張屠夫,不吃連毛豬,沒了這座殺神坐鎮,朕的朝廷照樣平安無事,還想要讓朕登門謝罪,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

曹丕思來想去,決定維護自己的尊嚴,自古只有不是的臣子,沒有不是的君王,更加沒有登門賠罪的君王!

先冷上蕭逸一段時間,估計他自己就跑回來了,大魏帝國四海升平,邊境上也平安無事,只要自己勤於政務,想來不會有什麽事的!

曹丕設想的挺好,可萬萬沒有想到,馬上就要自抽耳光了……

“報,八百裏快馬急報,荊州……荊州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