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趁喪出兵,克復中原!(下)(第2/3頁)

“主公在天之靈保佑,讓臣這一計順利實施,如此曹魏可滅,大漢復興有望矣!”

諸葛亮暗暗祈禱著,又仔細查看了沙盤,手中鵝毛羽扇落下,正好蓋住了八百裏關中!

蜀漢集團實力有限,無法席卷整個中原之地,可是消化漢中、關中還是沒問題的,而且自古以來,關中、巴蜀就是前後院的關系,二者合一才能發揮巨大力量!

秦國僻處西部,一直受東方列國欺壓,可是拿下巴蜀之地,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資之後,其軍事實力一路暴漲,很快就橫掃了山東六國!

劉邦本是漢王,蝸居西南一隅,後來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拿下了關中八百裏之地,這才有了足夠的實力,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最後生生耗死了對手!

如今也是一樣,只要拿下漢中、關中,與巴蜀、荊州聯成一個整體,蜀漢集團的實力數倍增長,進可以吞魏滅吳,再次中興大漢王朝!

退也能鼎足而立,延長蜀漢集團的壽命,而不是像現在似的,苦苦掙紮,朝不保夕,隨時有被曹魏吞並的危險!

不過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計能否成功,還要看曹魏集團的反應,曹丕不足為慮,蕭逸實難對付啊,關中又是此人老巢,必然帶兵拼死力戰,蜀漢軍隊能打贏這一仗嗎?

“北伐大計已定,丞相大人依舊愁眉不展,莫非在憂慮那頭貪狼嗎?”

“幼常知吾之肺腑啊,縱觀魏國君臣人等,曹丕奸詐有余、武略不足,王朗、陳群白面書生,曹休、曹真有勇無謀,這些人皆不足慮也!

只有蕭逸-雄才大略,文武雙全,征戰沙場二十余年,從未有過一次敗跡,奇謀百出如龐士元,也折於此人的手中,我蜀漢又有何人能與之抗衡?

若打敗不了蕭逸,就算咱們奪了洛陽、許昌,恐怕也站不住腳跟,早晚讓此人趕回來,北伐也就功虧一簣了!”

相府屬官裏面,最精明強幹的就是馬謖了,一下說中了諸葛亮的心事,也是北伐成敗的關鍵所在!

諸葛亮心中清楚,自己長於治國,謀劃天下大事,卻缺乏統軍征戰的經驗,也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果龐統還活著,與自己聯手北伐,或許可與蕭逸一決雌雄!

如今僅憑自己一人之力,與天下第一名將對決沙場,再考慮到雙方的兵力差距,自己只怕勝算不大啊?

北伐大計已定,自己又不能中途退縮,放棄眼前的大好機會,可是用什麽計策,才能打敗這頭貪狼呢?

如果打不敗,自己喪命沙場事小,蜀漢集團只怕也會毀於一旦,自己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臉面與先王相見?

“貪狼猶如殺神轉世,兵仙再生,縱觀天下豪傑之士,只怕無人是其對手,不過天生萬物,皆有命門,蕭逸終究是血肉之軀,也有其要害所在!

既然沙場難以力敵,丞相大人何不效仿陳平故智,借他人之手除掉這頭貪狼呢?”

……

“陳平故智,幼常是說反間計?”

諸葛亮熟讀經史,瞬間明白了馬謖的意思,而後陷入了沉思之中,反間計絕對是一條妙計,有名的殺人不見血啊!

昔日項羽稱霸天下,多虧了亞父-範增鼎力相助,此人精通兵法,老謀深算,就連劉邦、韓信都差一點死在他的手中!

(範增向霸王推薦韓信,重用為將,可定天下,不用則殺之,以免為他人所用,可惜霸王未聽之!)

後來劉邦用陳平之計,不惜花費四萬金(四萬斤銅),離間了項羽、範增的關系,後者離開了楚軍,病逝在返鄉途中,失去了這個智囊之後,項羽也很快兵敗,最終自刎烏江岸邊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曹魏強大而蜀漢弱小,亦如當年的楚漢之爭,要想以弱勝強,反間計卻是好辦法,不過具體如何實施呢?

“幼常既獻反間計,胸中必有妙算了吧?”

“屬下資質蠢笨,不過冥思苦想多日,倒是想出幾個辦法:

其一,派人到許昌城散布謠言,就說蕭逸的老家漁陽-臥虎山上,近日不斷有雲霞升騰,望之皆呈龍虎之狀,此乃帝王之氣也!

其二,‘曹魏代漢,蕭繼其後’的讖語流傳已久了,可以派人添枝加葉,在中原各地大肆宣傳,就說曹魏國祚不長,數載之內就會被蕭氏取代之!

其三,打造皇冠、龍袍、天子劍等物,派人秘密送到關中,再故意暴露出來,就說蕭氏密謀造反,欲先奪天下,再定都長安!

曹家老賊在日,尚能駕馭貪狼,小賊本領不及老賊,而猜忌之心更強數倍,如此挑撥離間一番,曹、蕭必然反目成仇,我蜀漢正好坐收漁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