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禪讓天下!(下)(第2/2頁)

中國歷史上,一向信奉五德終始說,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德性,相生相克,終而復始,並用來推斷王朝興亡!

東漢以前,推崇五行相克之說,每一個歷史王朝,都有對應的德性,其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後一個朝代的德性,都是克前一個朝代的,如此才能取而代之!

漢高祖劉邦之時,丞相-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木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到了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為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采用大學問家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把五行相克,變成了五行相生,並修改了前代諸朝的德性!

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漢光武帝中興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史書皆采用了這種說法,故而漢朝也被稱為炎漢!

五行之中,火居南方,尚赤色,故而漢代的旗幟、龍袍等物品,皆以赤紅色為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漢朝是火德,曹魏就是土德,五行之中,土居中央,尚黃色,故而曹魏的旗幟、龍袍皆為黃色,以符合五行終始之說!

如此推算下來,曹魏之後的王朝,就該是金德,金居西方,尚白色……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後帝:

漢歷世二十有四,踐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五緯錯行,靈祥並見,推術數者,慮之古道,鹹以為天之歷數,運終茲世。

凡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漢數終之極,魏家受命之符,漢主以神器宜授於臣,憲章有虞,致位於丕。

丕震畏天命,雖休勿休,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將士,洎於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丕祗承皇象,敢不欽承。蔔之守龜,兆有大橫,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謹擇元日,與群寮登壇受帝璽綬,告類於爾大神:惟爾有神,尚饗永吉,兆民之望,祚於有魏世享!”

……

曹丕換好服飾之後,親手點燃了巨鼎中的柴火,並以檄文祭告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四方神靈!

一面土黃色天子大纛旗,也緩緩的升起在高台上,標志著大魏帝國的誕生!

“大禮已成,諸位文武大臣、黎庶百姓,參拜大魏天子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祭祀天地之後,曹丕就是正式的皇帝了,走到了祭台高處,緩緩的舉起雙臂,接受自己的臣民們的頂禮膜拜!

目光所到之處,大臣、士卒、百姓全都跪拜於地,山呼萬歲,聲振四野,直喊的曹丕心花怒放,頗有一種高居九天之上,蕓蕓眾生皆如螻蟻的暢快感!

難怪人人都像做皇帝,錦衣玉食、無邊權力之外,還有無比享受的精神征服感,天下人都跪拜在你的……等一等,怎麽有人沒跪下?

曹丕正飄飄欲仙之間,目光四處掃動,突然發現有兩個人沒下跪,膝蓋還挺的筆直!

一個是蕭逸,擡胸擡頭,面露冷笑,目光中滿是不屑之意,手中還多了一根龍虎金鞭,上面刻有十六個字:‘上責昏王,下誅佞臣,代孤行事,震懾天下!’

那是曹操臨終所賜的,而且交待的清楚:‘宗族子弟、文武百官之中,若有包藏禍心,禍亂國家者,蕭逸可行使生殺之權!’

又特意叮囑了曹丕,侍奉蕭逸如侍兄長,不可有絲毫不敬之處,文武群臣見了蕭逸,更要行跪拜大禮,違者格殺勿論!

換而言之,只要蕭逸拿出龍虎金鞭,就等於成了曹操的化身,自古只有子拜父,沒有父拜子的,就連真龍天子也不例外,不見劉邦做了皇帝之後,還要五天一次跪拜劉老太公嗎?

其實參加大典之前,蕭逸也認真考慮過,多少給曹丕一點面子,新皇帝接受朝拜之時,讓自己下跪是不可能了,不過可以坐下、或者蹲下,跟周圍的人一般高就可以了。

沒想到曹丕工於心計,用出了以退為進的招數,非但沒能制約住蕭逸,反而激起了逆反之心,這才拿出了龍虎金鞭,如此別說跪拜曹丕了,不讓曹丕下跪就不錯了!

另一個站著的是劉協,這位廢帝本來想下跪的,卻被蕭逸一把給拉起來了,原因稍後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