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禪讓天下!(上)(第2/2頁)

“吉時已到,恭請魏王千歲登台,承受天地之封!”

正當午時,司禮官-程昱站了出來,宣布受禪儀式正式開始了,而後取出一道受禪詔書,大聲的宣讀起來:

“咨爾魏王!昔者唐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

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滋昏,群兇恣逆,宇內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

今王欽承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采,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於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於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君其祗順大禮,饗萬國以肅承天命!

詔書宣讀完畢,台上鼓樂齊鳴,在金甲武士的護衛下,曹丕緩緩的登上了受禪台,一步一步,穩如山嶽!

與此同時,受禪台最頂端上,符寶郎獻出個純金盒子,劉協輕輕的打開了,從中取出一枚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玉璽!

接下來,就是整個大典最為重要,也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玉璽交接,皇位禪讓!

相傳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得到了至寶和氏璧,命能工巧匠之琢磨成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之信物!

之後的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玉璽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

如今就要改朝換代了,為了證明自己並非篡漢,而是名正言順的得到天下,曹丕讓工匠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又刻上了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傳國玉璽的故事很精彩,不過卻有兩個問題:

一則,璧者,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中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

那麽圓形的和氏璧,又如何琢磨成四方形的玉璽呢,玉可是沒有延展性的!

二則,和氏璧出產於荊楚地區,又稱為荊玉、荊虹,屬於南方的獨山玉石,質地細膩,柔軟光澤,就像美人的皮膚一樣!

傳國玉璽卻是正宗藍田白玉,產自關中-藍天山脈中,質地致密、堅硬耐磨,非常適合雕琢印章之用!

因此可以斷定,傳國玉璽與和氏璧沒有關系,至於春秋兩大奇珍之一-和氏璧在那裏,就沒有人知道了,或者藏於古墓之中,或者埋於廢墟之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見天日!

(春秋時期兩大奇珍異寶,一為和氏璧,二為隨侯珠,皆是獨一無二,價值連城,也引出過無數故事!)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傳國玉璽交接開始了……

“朕躬德薄,情願將皇位禪讓魏王,請魏王上前受璽!”

“臣無才德,請陛下擇有才德者賜之!”

“呵呵,魏王無德,誰又是有德之人呢,請上前接受玉璽吧!”

“臣不敢有非分之想!”

……

按照安排好的,劉協要三次禪讓皇位,曹丕也要推辭三次,而後接受下來,以示自己謙遜之心,免得落個篡位的罵名!

可是劉協說話之間,沒有把傳國玉璽遞出去,而是高高舉在空中,目光中滿是瘋狂之色,兩只手也劇烈抖動起來,把周圍的人嚇的冷汗直流,想到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

記得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江山,當時皇帝-孺子嬰年幼,傳國玉璽藏於長樂宮-王太皇太後之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取,太皇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這才有了‘金鑲玉璽’的稱呼!

如今劉協高舉起傳國玉璽,莫非也要效仿王太皇太後,把玉璽狠狠的摔碎地上,也不送給篡位的亂臣賊子?

當著十幾萬文武官員、黎民百姓的面前,真要把傳國玉璽摔碎了,今天這場盛大的禪讓儀式,可就徹底變成一出醜劇了,而且沒有了傳國玉璽,曹丕就算勉強做了皇帝,那也是個白板皇帝!

怎麽辦,如何制止劉協,不要做出瘋狂的事情?

派幾名金甲武士過去,把傳國玉璽奪下來,大庭廣眾之下,豈不讓人看笑話?

而且爭奪之間,真把傳國玉璽摔碎了怎麽辦,誰又擔的起這個責任啊,周圍的人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上前,曹丕也是冷汗直流,想說些什麽,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了!

傳國玉璽,今日真要粉身碎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