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塵歸塵,土歸土!(上)(第2/3頁)

最後是數百名送葬者,有曹家諸子、宗族子弟、魏國官員……人人披麻戴孝,淚流滿面,還按照漢家規矩,唱著出殯的歌曲,其聲悲涼至極: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

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

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

蟲獸猶知德,何況於士人,

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

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

原來曹植遠赴東北就藩,不能參加父親的葬禮了,心中哀痛至極,於是連夜揮毫潑墨,寫了這首《薤露行》,以寄托自己的哀悼之情,並歌頌父親一生的偉大功業!

這首《薤露行》-沉重悲壯,感人肺腑,很快就傳播開來了,與諸葛亮的《梁父吟》遙相呼應,成為東漢末年最經典的兩首挽歌,世代傳唱,載於青史!

“大王啊!--治世救民,功業永存!”

“大王啊!--功垂竹帛,萬古流芳!”

“嗚嗚!--嗚嗚!”

……

看到出殯隊伍過來了,百姓們跪拜大道兩旁,頓足捶胸,涕淚橫流,哭聲傳向四面八方,數十裏之外都清晰可聞,甚至有活活哭暈過去的!

那些別有用心之徒,也混在人群裏面,裝腔作勢,幹嚎無淚,心中卻都樂開了花,目光緊盯著金根車,看看究竟送往何處?

只要知道了曹操的葬身處,等過上一段時間,風平浪靜之後,就帶人偷偷的摸過去,找個機會偷墳掘墓,不但能復仇雪恨,還能發一筆橫財呢!

漢家講究事死如事生,尤其是帝王將相們,凡是生前喜歡的東西,包括奇珍異寶、寵仆美人,死時都會作為隨葬品,一起帶到地下世界去,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曹操執政以來,為了節約物力、財力,用於恢復社會生產,先後十幾次下達政令,要求廢除厚葬制度,官民人等一律改為薄葬,並嚴厲禁止以人殉葬的事情!

曹操更是以身作則,在《終令》中做了交待:自己死後埋葬在瘠薄之地,不要封土、不用植樹,不要定制壽衣、喪服,以常服入殮即可,金玉、珠寶、銅器一律不得陪葬!

如此安葬之法,即能節約財政開支,又能防止盜墓賊的覬覦,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過也有人不信,認為曹操在沽名釣譽,對外假裝宣傳薄葬罷了,其實自己的陵墓裏面,堆積著無數金銀珠寶,還有很多美人殉葬,堂堂的無冕之皇,到了地下也不能寒酸吧?

至於真相如何,只要找到曹操的陵墓,再挖開了看一看,也就……就……這是什麽情況?

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了,出殯隊伍剛離開銅雀台不遠,後面又走出一支出殯隊伍,引幡人、開路人……五馬駕轅金根車、虎豹騎護衛、哭泣的送葬者,與前面的隊伍一模一樣!

只死了一個曹操,怎麽會有兩具棺槨、兩支出殯的隊伍呢?

莫非是一真一假,迷惑世人的視線,以免有人偷墳掘墓,這倒是符合奸雄的性格,可第三支隊伍怎麽也出現了?

“嗚!--嗚1嗚!”

第三支、第四支、第五支……前後相連,絡繹不絕,整整一個時辰之後,才不再有新隊伍出現,銅雀台的大門緩緩關閉,喪門號也停了下來!

有心人數了一下,整整七十二支出殯隊伍,其人數、規格全都一模一樣,全都運出了一具棺槨,曹操遺體肯定躺在其中一具裏面,可究竟是那一具呢?

原來曹操老謀深算,知道自己仇家遍天下,為求死後睡的安穩一些,免遭挖墳鞭屍之苦,早在多年之前,就讓人修築了七十二座疑冢,遍布中原各地,並把身後事托付給了蕭逸!

蕭逸受君之托,忠君之事,讓人準備了七十二具棺槨,再由七十二支隊伍一起出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別說圍觀的鄴城百姓們了,就連送葬者們都不知道,曹操究竟在那一具棺槨裏面!

這些隊伍離了銅雀台,立刻奔赴四面八方,按照事先交待好的路線,奔赴其中一座疑冢,把棺槨鄭重的安葬下去!

近的就在鄴城附近,曹操是魏王,鄴城為魏國都城,古有王者薨,多葬於都城附近,方便後人祭祀,乃是名正言順之事!

遠的一路南下,有的直奔豫州-沛郡-譙縣,那裏是曹操的老家,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回老家安葬似乎合情合理!

有的直奔許昌城,那裏是大漢都城,又是曹操經營多年的巢穴,生前非常的有感情,安葬於此也說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