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曹子建--長春侯!(第2/3頁)

與此同時,曹植還頗為悔恨,如果自己早點知道、父親留下了這道遺令,就絕不會為求自保,在青州舉兵反叛了,結果惹出這麽大的簍子,還吃了不少的苦!

‘等一等,父親智深如海,安排事情一向滴水不透的,既然留下了這道遺令,為何不早點給自己呢,或者透露出一點風聲呢?

非要等到手足相殘,你死我活的時候,才拿出來化解矛盾,是蕭逸故意不肯拿出來,還是說遺令本身有問題?’

知父莫過子,遺令的口吻很像父親的,可模仿的再像,終究不是真的,一個大膽猜測出現的曹植腦海中,急忙目視身側的姐夫,希望知道答案,後者只給予一個神秘莫測的微笑!

奸雄臨終之時,真的給了蕭逸一道遺令,讓他保護好曹植、以及其他子嗣們嗎?

當然不可能了,奸雄為防備蕭逸篡權,一連安排了三道‘枷鎖’,又豈會給他空白遺令,那不是太阿倒懸了嗎?

不過有句名言說的好:‘自己動手,要啥有啥,實在沒有,那就去搶!’(這是誰的名言……)

之前在定軍山中,偷偷的幹掉了夏侯淵,還得到了兩道先王敕令,其中一道是要奪兵權的,已經徹底銷毀了,另一道還是空白的,用金雕送到了蕭逸手中!

蕭逸本想留做一記‘殺手鐧’,關鍵時刻再拿出來的,沒想曹丕如此狠辣,讓人持敕令、聖旨到了鄴城,非要置曹植於死地!

無奈之下,只好發揚公德心了,寫了這道冊封曹植的遺令,讓他到東北安家落戶去,從此不準踏入中原半步,遠離了政治鬥爭,也就遠離了危險!

另外嗎,從民族大義上考慮,東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可是漢家人口非常之少,一直被鮮卑、烏丸、夫余、高句麗等部落控制著,還經常的派鐵騎入侵,騷擾大漢東北疆域!

當年征伐遼東之戰,把這幾個部落打的元氣大傷,還搶占了大片的領土,可是因為距離太遠了,兼之人口嚴重不足,一直沒能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過上幾十年,幾只‘野狼’恢復了元氣,東北邊疆怕又要烽火連天了,朝廷再派大軍遠征,又免不了興師動眾,苦了黎民百姓!

因此蕭逸靈機一動,冊封曹植為長春侯,讓他領著妻子兒女、部下屬員,還有一些平叛過程中抓住的、罪惡不太大的俘虜,統統發配東北戍邊去,開墾土地,抵禦外患,為華夏民族開拓生存空間!

以曹植的聰明才智,對付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野蠻人,還不是手拿把攥的事嗎,如此內部矛盾解決了,外部威脅也鏟除了,可謂是一箭雙雕!

“雖有先王遺令,可是陛下亦有聖旨,臨淄侯最好還是……算了,咱們走吧!”

另一邊,辛毗郁悶成苦瓜臉了,從古至今,兒子是不能抗拒老子的,先王曹操的遺令一出現,曹丕的敕令就成了廢紙,再沒有任何意義了!

如果曹丕堅持己見,還非要召弟弟入朝的話,那就是大忤逆不孝了,輕則受世人唾罵,重則王位動搖呢,以曹丕的狡猾性格,是絕不會冒此大不韙的!

萬幸的是,自己是帶著敕令、聖旨一起來的,曹植憑著先王遺令,可以抗拒兄長的敕令,可是身為大漢臣子,他總不能抗拒皇帝聖旨吧?

聖旨讓他入朝做太仆,他就得乖乖的遵旨,否則就是違背天子,意圖謀反,照樣人頭落地的罪名……辛毗再次露出了冷笑,卻很快再次凝固住了!

因為蕭逸掏出一塊金牌,長五寸、寬三寸、厚五分;通體由黃金打造,兩側刻有雲龍紋飾,正面八個古老篆文:‘雖無鑾駕,如朕親臨!’

中平六年,蕭逸進宮面聖,陳述平定匈奴三策,漢靈帝龍心大悅之下,特意賞賜了這塊金牌,準許蕭逸自由進出皇宮!

漢靈帝的本意,是想好好培養一下蕭逸,讓他做儲君的股肱之臣,可惜這步棋還沒走完,靈帝就龍馭歸天了,接近著就是天下大亂……

二十多年以來,蕭逸一直珍藏著這塊金牌,尤其是上朝、或者進皇宮的時候,必然要帶在身上,如此就免了下跪之禮,偶爾還能擺一擺架子,訓斥那位不聽話的公主幾句,滿足下小男人的自尊心!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可是皇帝的權勢再大,也得聽老子的不是,先帝的金牌一出,當今皇帝的聖旨也就沒用了。

辛毗什麽也沒說,捧著敕令、聖旨出了銅雀台大殿,帶著隨從們乘船渡漳水,直接回許昌城去了,一刻鐘也不願意多久,生怕自己會氣的發瘋--這樣的對手,實在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