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曹植起兵,手足相殘!(三)(第2/3頁)

“朝廷正式公布遺令了,世子繼位,八臣輔政,這份遺令上面,怎麽又傳位四殿下了?”

“兩道遺令,必是一真一假,至於那道是假的嗎……眼下不好說,也不敢說啊!”

遺令的字跡、印跡都很逼真,文武官員們也難辨真假,不過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覺得這份遺令大有問題。

首先,曹丕做世子數年了,雖稱不上雄才大略,可也是兢兢業業、選賢任能,幫助父親處理大小政務,贏得了朝廷內外一致好評,稱其為守業之子!

曹操在這個兒子身上,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平時言傳身受的,培養其執政能力,還挑選可靠的輔政大臣,為其保駕護航,又豈會為一些靠不住的理由,突然罷黜自己的繼承人呢?

退一步說,就算曹丕親近小人、道德敗壞,還在內宅調戲小姨娘了,不足以托付基業!

曹操大可召集文武重臣,當面宣布其罪狀,而後廢其儲位,貶為庶人,別看曹操病情沉重,可在臨死的前一刻,手中還緊抓著天下權柄,欲行廢立,輕而易舉!

又何必用遺令的方式,來廢黜曹丕,改立曹植呢,這樣必然引起政局混亂,進而動搖曹家基業,以奸雄的政治頭腦,絕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的。

再說了,曹操臨終之時,蕭逸、程昱、夏侯惇、曹洪等大臣都在洛陽,親自接受了遺令,而後公布天下的,讓曹丕繼位為王、漢丞相,又豈會能虛作假呢,誰又敢弄虛作假呢?

因此判斷,曹植公布的新遺令,十之八九是……文武官員們心裏明白,卻不敢說出來,因為靈棚周圍遍布甲兵,遺令雖然是假的,可造反看來是真的了。

可大家也不願迎合,以免的引禍上身,靠著一份假遺令,就想以區區一州之力,對抗整個朝廷,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大家不要胡思亂想了,先王離世之前,留下這份遺令,本欲公布於世的,未想華歆、董昭二個奸賊,欺上瞞下,匿藏遺令,又偽造一份遺令,讓逆子曹丕繼承王位,試圖欺騙天下軍民人等!

幸有忠義之士,取得遺令,送至臨淄,才使真像大白於世,如今四殿下手持遺令,號召四方忠義之士,撥亂反正,討伐逆賊,此乃是正義之舉,必得天下之人響應!

此外嗎,殿下已經致書於蕭懷侯、鄢陵侯處,聯手起兵,誅滅叛逆,爾等還猶豫什麽呢,速速的簽名畫押,擁護四殿下繼位為王,事成之後,皆有封賞!”

本以為遺令一出,必有‘忠義之士’站出來支持,沒想出現了冷場的情況,楊修只好親自出馬了,解釋了這道遺令的來歷,以增加其可信度,而偷梁換柱的事情,在歷史上屢有發生的,秦二世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讓人取來一份盟書,要求在場眾人簽字畫押,支持曹植起兵,入朝誅滅逆賊,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

最後拔出腰間寶劍,一把插在了盟書旁邊,用殺氣騰騰的目光掃視眾人,儼然是用武力威脅了,如果連青州官員都搞不定,又如何號召天下人呢?

利誘、威逼雙管齊下,果然有人站出來了,可惜不是楊修期待的‘忠義之士’,而是真正的忠義之士!

“世子冊立數年,素來並無過錯,如今已繼承王位,正式昭告天下了,豈能亂行廢立之事,北海郡太守-管超,誓死不起無名之師!”

“這份先王遺令,必是巴蜀,或者江東偽造的,派細作送到了殿下手中,意在挑起兄弟不和,手足相殘,他們才好有機可乘,北海郡太守徐軍,勸殿下三思而行,不可中了奸計啊!”

“殿下真心為國,何不前往許昌城,當著文武百官面前,把事情解釋清楚呢?”

“征戰多年,蒼生塗炭,先王征戰數十年,費了無數的心血,方有今日太平局面,萬萬不可再起刀兵了!”

…………

有人開了個頭,文武官員們紛紛發言了,聲浪猶如潮水一般,把曹植、楊修振的臉色大變,怎麽跟預想的完全不同呢?

曹植任青州牧數年,一直是禮賢下士,善待百姓,也建立起了一定的威望,本以為振臂一呼,必然群起響應的!

沒想響應的人不少,卻全都是反對意見,尤其青州有臨淄、平原、東萊、濟南、樂安、北海六郡之地,而六郡太守全都反對起兵,態度還極為堅定,這些都是實權派啊!

歸納起來,在場的幾百名官員,六成以上反對起兵,剩下的四成人,也不是贊成起兵的,只是在武力的威脅下,不敢出來反對罷了。

真正支持曹植的,只有楊修為首的幾十名幕僚、門客、死士,他們都是從許昌跟隨過來了,忠心耿耿,誓死相隨,還有州牧府內的兩千多親兵,希望做這個從龍功臣,博取一份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