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天下大亂,方能大治!(第2/3頁)

還有廣漢郡、蜀郡、犍為郡、巴郡皆是如此,難民們暴動之後,沒有攻打城池,也沒有入山為賊,而是大規模向北遷移,總數約有五六十萬之眾,占了巴蜀半數人口!

“咳咳!--昔日黃巾賊舉事,或是攻略城池、劫掠府庫,或是嘯聚荒野、占山為王,從未見過舉事之初,就大舉逃竄他處的,其中必有古怪!”

“大王所言極是,這次難民們大舉暴動,必是有人暗中唆使,要用這種卑鄙手段,毀了大王的千秋大業!”

……

“蕭逸!--該死的貪狼!”

劉備,龐統都意識到了,這不是普通的難民暴動,而是有計劃、有組織的一場驚天陰謀,目的就是劫掠巴蜀的人口!

巴蜀號稱帝王之資,憑的就是沃野千裏、人口眾多,而兩者相比較之下,後者無疑更加重要一些,如果沒有人口的話,就算土地肥的流油了,又交給誰來耕種呢?

逃走的難民有五六十萬,占了巴蜀人口一半,一下子失去這麽多人口,劉備集團也就國將不國了,恐怕三四十年都難以恢復元氣,更別說北伐中原、中興大漢了!

至於幕後主使者嗎,用小腳趾也能想出來,必是死對頭-蕭逸無疑了,也只有他能想出這種,缺德帶冒煙、無恥又下流的詭計!

“無人則無糧,無人則無兵,無人則無國,立刻傳令:本王要親領大軍,務必把百姓們追回來,再與蕭逸決一死戰!”

“大王勿急,蕭逸以陰謀詭計,鼓動難民們向北逃竄,對巴蜀固然是一場浩劫,可對於大王來說嗎,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呢?”

“好事,士元此言何意,本王越聽越是糊塗呢?”

“古人雲:天下大亂,方能大治,大王難道不覺得,這次難民暴動之事,也是個重整巴蜀的好機會嗎,一張白紙才好寫字啊!”

龐統的小蛤蟆眼中,露出了智慧的光芒,附在劉備的耳邊,小聲嘀咕了好久,聽的後者頻頻點頭,灰敗的臉上露出了喜色,人也瞬間精神了許多呢!

其實劉備稱王以來,日子一點也不好過,外有曹軍大舉壓境,內有士族處處掣肘,無論大事小情,都要先和巴蜀士族們商議,只有他們點頭同意了,命令才能執行下去!

這樣反復的商議,拖延了辦事效率不說,很多利國利民的政令,也無奈的胎死腹中了,只因這些政令法規,觸犯了巴蜀士族們的利益,故而受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憑心而論,巴蜀局勢壞到這個程度,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但凡巴蜀士族集團,願意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救濟一下窮苦的百姓們,也不會出現難民如潮的糟糕情況了。

如今不同了,就像是龐統所說的,各地出現的難民暴動,固然把巴蜀鬧得一團糟糕,可也打破了原有格局,出現了重新洗牌的機會!

巴蜀士族之所以強大,皆因他們控制著十之七八的土地、山川、礦藏等自然資源,並且利用這些資源,束縛住了巴蜀地區的百姓,成為了他們的佃戶、奴仆、家丁,進而賺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如果趁著這次大亂,把土地、人口兩大資源,從士族集團手中奪過來,劉備這個漢中王就名副其實了,從此再不用看別人眼色,可想法雖好,如何實施呢?

這可是一步險棋啊,即要跟蕭逸鬥智鬥勇,又要防止巴蜀士族們暗中破壞,不知要有多少危險呢,就憑著半死不活的劉備,還有區區一個龐統,能下贏這盤大棋嗎?

“成都附近地勢平坦,數十萬難民逃竄起來,根本無法阻攔,不過難民們要想北上漢中,必須經過金牛、米倉、洋巴三條棧道才行!

大王憂勞成疾,請坐鎮成都主持大局,好好的修養身體,臣不才,願率一支人馬北上,在山關險要之處設伏,攔截住逃竄的難民隊伍,讓他們重新返回家鄉去!

另外嗎,羌人投降,江東兵敗,劉封受挫於洋巴,魏延、霍峻苦戰於漢中……七路圍攻之勢,已經蕩然無存了!

荊州方面的攻勢,也就沒多少意義了,莫不如讓關將軍退兵,牢牢守住荊州南部即可,再令孔明火速領一支兵馬入蜀,也好助主公一臂之力,妥善收拾巴蜀殘局!”

鳳雛、臥龍兩大謀士,皆有經天緯地之才,不過兩相比較起來,前者著重於武略,後者則長於文治!

龐統的計劃是,自己統領人馬北上,把幾十萬難民追回來,再與曹軍激戰一場,爭奪金牛、米倉、洋巴三條棧道的控制權,進而圖取漢中郡!

至於內部事情,還是交給孔明來處理吧,可以相仿曹操、蕭逸當年的舉措,把幾十萬難民編成軍屯、民屯,分別安置巴蜀各地,任命親信將領管理之,就等於把人口、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