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灶王爺過梓潼關!(第2/3頁)

現在情況又不同了,在曹操、蕭逸的治理下,中原大定,百姓安居,生活水平直線上升,巴蜀卻亂成了一鍋粥,天災人禍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於是巴蜀地區的流民們,又紛紛踏上了返鄉之路,向北越過米倉山、大巴山、秦嶺,重新回到了關中家鄉,而金牛道是其中一條重要通道!

徐三、田五看守烽火台以來,就經常看到周圍山野中,有三三兩兩的流民,背著幹糧、牽著牛羊、抱著雞鴨……冒著寒冷的北風,翻山越嶺,緩緩北行!

田五看的大為心動,已經生出了當逃兵的念頭,只是掛念生死不明的家人,這才強行忍耐住了。

“開飯了,開飯了!……大家過來領吃的,清點一下人頭,怎麽又少了兩個,人呢?”

“啟稟大人,二狗子,大笨熊逃走了!”

“走了也好,正愁飯不夠吃呢,又少了兩張嘴!”

一具高大身影出現了,是這座烽火台的隊率,姓孫,三十多歲年紀,一臉的絡腮胡子,手中提著一柄彎刀,身後跟著兩名士卒,還擡著一個大籮筐!

按照漢軍編制,一名隊率管轄五十士卒,可是烽火台周圍站崗的、巡邏的全聚攏過來,只有三十七個人,余者都當了逃兵,至於逃跑的原因嗎……

“他媽的,又是黑窩窩頭,這是給人吃的,還是喂豬的?”

“黑窩頭都吃不飽,還得整天扛著長矛巡邏,老子實在忍夠了,大不了投靠北邊去!”

……

“全都閉嘴,知足吧,這還是老子拼命搶來的,一人能分兩個窩頭,別的烽火台一人一個都夠嗆,聽說已經餓死人了!”

籮筐的遮布掀開了,裏面是一種雜糧窩頭,重約二兩左右,成分就比較復雜了,黑面、豆子、麩皮、野菜、樹皮……還有沙子、小石子、老鼠屎,簡直就是大雜燴了。

這種窩頭顏色黝黑,味道餿臭,口感更是差到了極點,真能吃出豬食的味道,還得慢慢的咀嚼,因為裏面有小石子,一不小心就會崩掉大牙!

就這種難吃的窩頭,也不是管夠吃的,每人一天一頓,一頓只給兩個,區區四兩的雜糧,又如何填飽肚子了,何況士兵們日夜站崗、巡邏,體力消耗非常之大,經常被餓暈過去,不當逃兵才怪呢!

“弟兄們忍一忍吧,成都又受了大雪災,聽說了死了很多人,饑民們聚眾鬧事,砸了府庫,拆了棧道,軍糧送不上來了,估計也無糧可運--嘎嘣,哎呦!

呸!呸!-老子以前給劉州牧當兵,雖然日子窩囊一點,好歹有大餅吃、有菜湯喝,逢年過節還有酒肉呢!

如今也給‘劉州牧’當兵,連餿窩頭都吃不飽,早知道就留在劍門關了,那邊可是吃香的、喝辣的,軍餉拿的也多的多,每個月八百多錢呢,立下戰功者另有賞賜!”

孫隊率可是老行伍了,雖然脾氣暴躁一些,人品還是不錯的,從來不搞什麽特殊化,與士兵們一起吃黑窩頭,結果沒吃幾口就咬到了小石子,後槽牙崩掉了一塊,嘴邊滲出了血跡,不禁的指著南邊破口大罵。

梓潼關周圍都是山區,土地非常貧瘠,只能種植一些豆子、山藥之類,產量也很低的,故而駐軍需要的口糧、物資,全由成都方面供應的!

以前劉璋做州牧,巴蜀相對太平無事,糧草能源源不斷運來,梓潼關駐軍的小日子還算不錯,人心自然也就安定了。

可是劉備主政以來,為了防備北邊曹軍,梓潼關駐軍增加了幾倍,後勤供應卻成了大問題。

最近半年,水災、兵災、雪災接連不斷,巴蜀各地糧食產量銳減,災民數量卻劇增,尤其是成都城附近,難民超過了二十萬,無衣無食,饑寒交迫,已經餓死了不少人,甚至出現了人吃人。

劉備稱漢中王以來,東拼西湊,日夜操勞,想盡一切辦法籌措糧草,可還是喂不飽饑民們的嘴巴,就連軍糧也難以供應了,以至於出兵日期不斷拖延。

皇帝還不差餓兵呢,士兵們吃不飽肚子,又如何打仗呢?

可是不打退曹軍,雙方這般對峙下去,就要不斷的增兵,並消耗大量的糧草,曹營集團家底雄厚,堅持三五年都不成問題,可劉備集團扛不住呀!

出兵,沒糧食,活活餓死;不出兵,也沒糧食,還是會餓死……劉備軍陷入了死循環之中!

“啟稟隊率,北邊棧道上來了一支隊伍!”

“戒備,來的是曹軍嗎?”

“不是曹軍,像是一支商隊,有二三十輛馬車,慢慢的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