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大耳賊,欲為王!(五)(第2/3頁)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劉備、龐統商議之後,決定盡快稱王,以鼓舞全軍士氣,北上與蕭逸一決雌雄,無論如何也要奪取劍門關、金牛道,封住巴蜀的北大門!

不過在稱王之前,還有一件大事要決定,就是劉備的稱號,天生萬物,皆有名號,何況是一位王者,自然要有個好稱呼了!

往小了說,名聲響亮,朗朗上口,喊出去倍兒有面子!

往大了說,這關系到吉兇禍福、國運長短,自然不能馬虎對待了。

比如曹操自稱魏王,其實大有深意的,西、東兩漢以來,一直流傳著天命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

有高人解釋說: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另外嗎,大漢得火運而興,木生火、火生土,古魏國居天下中,正得土運之氣,故而魏必代漢也!

於是劉備大聚文武,認真商議一下,用什麽稱號最合適,沒想一番商議下來,竟出現好幾種意見:

蔣琬、董允、費祎等人認為,劉備霸業起於荊襄,理應稱‘荊王’,或者‘楚王’,而且王國建立以後,最好定都於江陵城,那裏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又有長江天險可依靠,最合適作為都城了!

吳懿、吳蘭、李恢等人則認為,劉備在蜀郡稱王,理應自稱‘蜀王’,或者‘巴蜀王’,成都如今殘破不堪,可以暫時定都江州城,待到成都城修復之後,再把都城遷移回來,而且巴蜀有山川之險,安全上更勝荊州許多!

“楚乃春秋大國,幅員數千裏,帶甲百余萬,主公自稱楚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此言未必吧,楚國雖是強國,終究為秦人所滅,遠不如蜀國更吉利,必能國運長久!”

“楚為秦所滅,蜀國又滅於誰手,主公不如稱秦王算了。”

“暴秦滅,大漢興,主公身為大漢宗親,豈能自稱秦王?”

…………

“諸位稍安勿躁,其實稱中山王也不錯!”

“閉嘴!”

雙方各不相讓,爭論的極為激烈,而且越扯越遠,把先秦兩漢、三皇五帝都扯出來了,可誰也沒說服誰,還差一點動手打起來了!

明眼人看的清楚,雙方看似辯論國號,其實另有深意,凡是建議劉備稱楚王的,都是荊襄籍官員;而建議稱蜀王者,都是巴蜀籍官員,而都城在誰的家鄉,誰就是地頭蛇了,強龍也得讓上三分!

爭名為假,奪利是真,而通過這件事情,也暴露出劉備集團一個大問題,荊、益相爭,內部不和,而內部有矛盾的集團,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與此同時,有官員提出第三種建議,劉備乃中山靖王以後,最好是繼承祖業,仍以‘中山王’為號,也算是名正言順,有法可尋!

楚王、蜀王、中山王,三個王號擺在了劉備面前,究竟選那一個好呢?

“諸位不必爭論,此事容本皇叔思之,必有一個決斷的!”

“主公英明,必有高見!”

劉備揮揮手,制止了群臣的爭吵,又閉目沉思了一會兒,終於做出了決斷……三個全都不能用,原因則比較復雜了:

歷史上,中山靖王-劉勝有名好色,共有一百多個兒子,數十個女兒,後代更是不計其數,而且開枝散葉、分布四方,根本沒有譜系可查的!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其實是扯虎皮、做大旗,要一個漢室宗親的名分,獲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至於是不是劉勝後代,恐怕劉備自己也不清楚!

稱王建國之後,是要追謚列祖列宗的,也要修訂家族譜系,如果追來追去,沒追到中山王-劉勝的身上,豈不讓天下人恥笑嗎?

另外嗎,中山郡位於冀州北部,恰好是魏國的領土,劉備自稱中山王,豈不變成了曹魏臣民,故而這個稱號不可取!

蜀王、楚王也不行,地域性太強了,劉備雄心壯志,要的是一統天下,豈能偏安一隅呢?

而且荊襄、巴蜀兩地官員相爭,無論聽了那一方的,都會得罪另一方,進而加劇集團內部分裂,這也是劉備不想看到的!

因此思來想去,劉備力排眾議,自己想了個稱號--漢中王!

一則,劉備盡得益州諸郡,唯有漢中郡在曹軍手中,以此作為自己的稱號,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己一定打敗曹軍,奪取漢中之地!

二則,當年項羽分封天下,封劉邦為漢王,後又自稱漢帝,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江山!

劉備本想自稱漢王,又有僭越之嫌,於是改稱漢中王,以證明自己是高祖子孫、漢室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