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黎民百姓淚汪汪!(第2/2頁)

“不許哭了,誰也不許哭了,再有哭泣者斬首!”

…………

大軍出征之際,哭泣之聲震天,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劉備、龐統等人心頭上,不禁蒙上了一層陰雲,也意識到一個大問題!

與強大的曹軍相比,謀略上-雙方旗鼓相當,看誰更能算計了,兵力上-可以借助盟友力量,縮小雙方的差距,可是後勤補給方面,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隨著戰事發展,曹營集團不斷增兵,已經超過了四十萬之眾,後方更有百萬民夫、牲畜、車輛、船只,組成了龐大的運輸隊伍,不斷把軍械、糧草送到前線,展現出了強大動員能力。

而多年的惠民政策下,關中、洛陽、許昌等地的公私倉稟皆滿,真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人也有人,故而前方戰事消耗雖大,後方卻能不斷的供給,一兩年內都沒有問題!

而爭鳴學府的技術力量,也完全展現出來了,曹軍的兵刃鋒利,甲胄堅固,戰馬強壯……各種神秘大殺器,更加是層出不窮,攻城掠地,無往不利!

相反的,劉備軍的後勤補給,可就遜色的太多了,荊州南部距離遙遠,物資運送十分困難,而且關羽、孔明即將攻打襄陽城,恐怕也沒有多余物資,來支援巴郡方面了!

而巴郡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用到一個極限了,才勉強供應大軍後勤,而代價非常之大呢!

記得大軍剛入川之時,百姓們簞食壺漿,歡迎道旁,都稱贊劉皇叔仁義之主,巴蜀生靈有好日子過了。

這才短短幾個月,因為頻頻的征兵、征糧、征稅,巴郡百姓們疲憊不堪,口碑更是急轉直下,對劉備軍變成了怨恨、厭惡,還偷偷的編了民謠傳唱:

說巴蜀,道巴蜀,

巴蜀本是好地方,

自從來了劉州牧,

十年到有九年荒,

如今又來劉皇叔,

剩下一年也遭殃,

黎民百姓淚汪汪,

翹首北望盼蕭郎,

………………

劉備的耳朵奇大,探聽消息的本領也強,聽到這首民謠之後,一連幾天沒睡好覺,心中也涼了大半截,卻又無計可施!

這次七路出兵,如果打贏了一切好說,若是戰事不順利,自己損兵折將、又失去了民心,只怕就無法立足巴蜀了。

“大軍征戰沙場,本就是勞民傷財之事,死傷也是再所難免的,不過為了主公的大業、為了中興大漢天下,只能讓百姓們稍忍陣痛了!

昔日漢武帝北伐匈奴,先後十四次出兵漠北,打的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朝廷數十年積蓄消耗一空,天下人口減少了半數,還幾乎引起了民變呢,幸以《輪台罪己詔》平息下去了!

然後世人提起孝武皇帝,誰不挑起大拇指,稱一聲雄才大略之主,大漢江山幅員萬裏,東到大海,西至流沙,北到草原,南及百越,亦多虧武皇帝開拓之功!

如今皇叔七路出兵,只要能速戰速決、大敗曹賊,盡數占領益州全境,而後多加恩惠於百姓,又何愁人心不附,聖名不留呢?”

眼看劉備面有愁容,聶鵬急忙上前勸慰,說的頭頭是道,還以漢武皇帝舉例子,證明只要成為勝利者,人心自然也就歸附了。

而在勸慰的同時,聶鵬用上了心理暗示之術,關鍵就是四個字-速戰速決,既是對劉備說的,也是對文武群臣說的……

“萬裏言之有理,只要主公速戰速決、打敗曹軍,讓百姓們稍忍陣痛又有何妨?”

“平定巴蜀之後,主公可免百姓們三年賦稅,如此怨氣化解,收拾人心!”

…………

對於聶鵬的‘高超見解’,文武重臣紛紛表示贊成,幹大事不惜小民,這本就是統治者的習慣,因為歷史只會記住帝王將相,沒人知道升鬥小民!

劉備臉上的陰雲,也隨之消散大半,同時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奪取成都,打敗曹軍,否則後勤補給不上,大軍就不戰自敗了!

不過他顯然忘了一句名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事不成!

與蕭逸這般兇猛如虎、狡猾如狐的對手決戰,穩殺穩打都沒有勝算,何況是急於求勝呢……急於求勝必行險,行險則生死難料!

接下來,劉備騎上的盧馬,領著文武重臣們,以及九萬主力大軍,直奔漢安城而去,在那裏與趙雲匯合,而後殺奔成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