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進退兩難的局勢!(第2/3頁)

比如漢高祖劉邦,晚年性情大變,一連殺了韓信、彭越、英布不說,還把情同手足的燕王-盧綰逼到了匈奴,又差一點殺了連襟、兼救命恩人樊噲;不就是擔心功臣跋扈,兒子劉盈震懾不住。

而漢武帝臨終之時,擔心子幼母壯,必亂天下,於是以掉個簪子為借口,殺掉了心愛的鉤弋夫人,給小兒子弗陵鏟除了隱患!

同樣的,曹操也時日無多了,為了讓曹丕順利接位,必然也要殺一些人,而這個被殺者名單上,蕭逸肯定位列榜首!

君疑臣,臣必死,這是不變的鐵律,正是考慮這一點,蕭逸才統軍攻略益州的,如此有三個好處:

其一,執掌重兵,人不能圖,還能夠待機而動!

其二,搶奪地盤,遏制劉備集團的發展,為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其三,則是離曹操遠遠的,從而避免殺身之禍!

可惜這一番良苦用心,蕭逸不能跟任何人說,夫人不行、兒子不行、部下們也不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擔壓力。

而在躲避災禍之余,蕭逸還擔心一件事,這次攻略西南的二十幾萬大軍,大都是自己的嫡系人馬,所消耗的軍械、糧草、錢財,也大都是從關中運送來的,積攢了多年的老家底!

一旦與劉備集團浴血拼殺,難免會損兵折將、消耗物資,蕭氏集團的力量就會削弱了,即便進攻順利,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進攻順利的話,大軍勢必占領成都,深入巴蜀腹地之中,在驅逐劉備力量之余,還要跟南蠻各部發生摩擦,短時間內就難以抽身了!

另一邊,曹操鏟除蕭逸不成,會不會趁此機會,做一些別的安排呢?

徐晃、於禁統領的十萬大軍,已經進入關中地區,且與夏侯淵匯合了,馬上就要到漢中來,名為合力攻打巴蜀,實際是來摘桃子的。

蕭逸不怕他們摘桃子,反正這幾個腦袋加在一起,也算計不過自己的,卻怕自己帶大軍深入巴蜀之時,這些人突然來一場兵變,搶占了八百裏關中!

再封鎖陳倉道、褒斜道、岐山道、子午谷,隔絕益州與中原的聯系,而後送一份聖旨過來,加封自己為巴公,或者蜀公,來一個永鎮益州,世襲罔替,自己接受還是不接受?

接受的話,蕭氏就只能窩在巴蜀,成為一個地方諸侯了,跟南蠻各部打打仗,為國家守住西南大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呢,最後臣服於中原的統治者,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不接受的話,就要跟曹家開兵見仗了,這樣出師無名不說,還受到很多限制呢,比如蕭逸與部下們的家屬,全都在中原地區,就等於被扣住的人質了!

還有西南的地形,崇山峻嶺、艱險難行,外面的人進來固然費勁,從裏面往外打更加吃力,縱然以蕭逸的本領,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想想歷史上六出無功那位吧!

這可不是胡思亂想,以曹操的謀略水平、氣魄膽識,絕對做的出來這些事情,而且有一點點苗頭了,河北方面傳來消息,青、冀兩州的兵馬,正在暗中大規模集結,似有南下的跡象呢!

因此上,對於進攻巴蜀之事,蕭逸是左右為難,大舉進兵吧,就怕後路被人截斷了,自己再無出頭之日!

按兵不動呢,看著巴蜀這塊大肥肉,白白落入劉備嘴裏了,心中又難受的厲害,還擔心養虎為患,讓大耳賊趁機做大了。

沒想一番小心思,被李儒看的一清二楚,‘神盤鬼算’的外號,可真不是白叫的呢,其謀略不在賈詡之下!

“先生既知我心,還望不吝賜教一二,蕭氏必有厚報,先生苟活二十余年,想來也有余願未了吧?”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蕭逸進退兩難之間,著實沒有好對策了,李儒作為一個局外人,或許有良言相告呢?

“大司馬所言極是,老夫苟且偷生多年,卻是有一樁心事未了,若能了卻這樁心事,立死又有何妨呢?”

李儒嘆息了幾聲,用手指沾著茶水,在桌案上寫下了幾剛字:坐鎮漢中,騷擾巴蜀,攻城為下,掠人為上,朝廷有變,及時抽身!

………………………………………………

黃昏時分,蕭逸走出了七真殿,李儒的腦袋還留在脖子上,卻被親兵們保護著,到城外大營安置去了!

不殺此人,也不能放回張魯身邊,以免的惹出事端來,最好軟禁在自己身邊--用其才,不用其人!

“啟稟大司馬大人,成都送來的急報!”

“哦,劉璋從成都起身了,這不是羊入虎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