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蜀中有大將(一)(第2/3頁)

文官中站出一人,正是益州別駕-張松,自從出使許昌之後,這位就成了徹底的親曹派,張口大司馬威武,閉口大司馬仁德,不斷訴說自己的所見所聞,鼓吹歸順朝廷乃大勢所趨!

這種言論在成都很有市場,文臣武將、士族門閥紛紛拜訪張松,希望與無愁侯府搭上關系,每日裏車馬盈門、應接不暇,進而形成一個投降派小團體,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呢!

“子喬之言差異,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上弑國母、下壓群臣,又自立為魏王,暗懷篡漢之心久矣,我家主公乃魯恭王之後(漢景帝第五子-劉馀),大漢宗親血脈,豈能向曹賊、殺神獻媚呢?”

文臣中又站出一人,年約四旬,氣宇不凡,乃是新都令-法正,子孝直,右扶風郡人氏,其人一向足智多謀、著於成敗,卻不以素德服人!

說白了,就是個人能力很強,卻有一點點小心眼,誰要是對他有恩,他能豁出性命報答;可誰要是跟他有仇,那怕只是睚眥之怨呢,法正也會狠狠報復過去!

“主公可調集兵馬,謹守霞萌、劍閣門戶之地,以防戰火燒至巴蜀,同時征收賦稅、糧草,以備大軍廝殺之用,再派一使者前往荊州,請劉玄德出兵相助!

劉玄德亦是大漢宗親,其祖上中山靖王-劉勝,乃漢景帝之第七子,如此推算下來,與主公有兄弟之親也,必會帶人馬前來援的,兄弟二人齊心合力,荊州、益州合兵一處,又何懼曹軍之有呢?”

法正有王佐之才,卻一直不太受重用,對劉璋早就心懷不滿了,一心想要換個英明之主輔佐,也好盡情的施展才能,而他的目光投向了荊州-劉備!

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少,比如成都令-李嚴,蜀郡太守-董和,巴郡太守-許靖……也形成一個小集團,都希望劉備入川、取代沒有進取心的劉璋。

有人肯定問了,同樣是‘賣主求榮’,這些人為何不選曹操、蕭逸,偏偏看中了劉備呢,真的想要匡扶大漢嗎?

當然不是了,漢室傾頹久矣、早已人心盡失了,‘匡扶大漢’只是個口號,沒事喊幾嗓子也就完了,誰也不會真賣命的,原因還是兩個字--利益!

曹營集團占據中原,其勢力如日中天一般,麾下謀士如雲、武將如雨,早就把重要位置沾滿了,法正、許靖等人若是歸順,頂多安排個太守小官、別駕閑職,沒準還送還鄉裏務農呢,根本沒有前途可言!

相反的,劉備集團方興未艾,正是海納百川、招募的人才的時候,他們如果投奔回去了,必然會受到重用的,一展滿腹的才華不說,還能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兩相比較之下,法正等人自然要抗曹、投劉,何況劉備也是大漢宗親,有一面匡扶大漢的旗幟,做中興漢室的忠臣,總比助曹為虐強些吧,起碼名聲好聽一點點!

“劉玄德雖是大漢宗親,亦是野心勃勃之輩,麾下孔明、龐統善於謀劃,關羽、張飛、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若讓這股力量進入巴蜀,就不怕鳩占鵲巢嗎,別忘了荊州以前可是劉表、劉琮的地盤!

何況荊州只有十幾萬人馬,縱然與巴蜀結成同盟,也無法與中原相抗衡的,真把成都打成一片廢墟,黎民百姓受苦不說,再想合談都沒機會了,還是早點派人見大司馬為好!”

…………

“張別駕言之有理,成都不能淪為戰場,否則巴蜀生靈塗炭,我等皆是千古罪人呀!”

…………

張松立刻展開反擊,其黨羽們搖旗呐喊,堅決反對劉備入川,還是與曹營何談為好,這叫做降大不降小、降強不降弱,以免日後受二次投降之辱!

而且支持張松的官員,大都身價不菲呢,他們的家宅、莊園、商鋪都在成都附近,一旦戰火蔓延過來了,非但財產會受損失,只怕妻子也難保全呢,迎劉備入川必然開戰,而歸順曹營則免動刀兵!

“嘿嘿,爾等鼓動唇舌,非要主公投降曹營,只怕是舍不得城外的千頃良田、萬株桑樹,還有家中的金銀珠寶、美女嬌娥吧,真是一群無恥小人!”

“卑鄙小人,賣主求榮……速請劉玄德入川,齊心合力對抗曹軍!”

法正也毫不示弱,言語犀利無比,而支持他的官員們,大都是官職較低、家財很少,為求施展胸中抱負,不怕他洪水滔天的家夥。

就這樣,兩邊人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差點把州牧府的大堂吵塌了,而劉璋聽了兩方意見,則是嘆息不語……都是一群利益熏心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