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子午谷,生死地(八)(第2/3頁)

“我得個老天爺呀,咱們闖進蛇山了嗎,看著有點腿發軟!”

“都說子午谷是絕路,真是一點也不假呀,這分明是蛟龍攔路,前途不通!”

“大家都往後退,千萬別被毒蛇咬到了,快一點稟告大司馬大人!”

…………

前方是一座百丈山谷,地面比較平坦,位置也比較高,裏面不見一點積水,在漫長的子午谷棧道中,這裏算是好走的了,可惜被蛇群阻擋住了!

只見巖石上、樹枝上、草叢中,都是各種各樣的蛇類,黑的、白的、紅的、花的……既有手指細的竹葉青,也有大腿粗的翻山蟒,互相糾纏,來回翻滾,怕是有幾萬條之多,嘶嘶之聲響徹了山谷!

尤其是一塊臥牛石上,盤踞著一條青色巨蟒,三丈長短,水桶粗細,鱗片都有嬰兒巴掌大小,頭上還有一塊菱形黃紋,遠望仿佛戴著金色皇冠,大小蛇類都躲避在周圍,猶如臣子朝拜君王一般!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雲:‘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看這條青色蟒蛇的個頭,大象肯定吞不下的,可吞幾個人決不是問題!

丹陽兵、惡鬼營都是身經百戰,即使對陣十倍的敵人,他們也能浴血廝殺,死戰不退,直到最後一兵一卒,可是面對滿山谷的毒蛇,人人渾身顫抖,紛紛慌亂的向後退去,這種恐懼來自於血脈深處。

遠古之時,人類掙紮於洪荒之中,噬毛飲血,刀耕火種,生存的艱難無比,最畏懼的不是豺狼虎豹,而是四處遊走的蛇類!

蛇類無處不在,防不勝防,多少人在勞作時、吃喝中、睡夢間被它親上一口,進而丟掉了性命呢?

以至於古人聞蛇色變,熟人見面打招呼,不是說‘吃了嗎,你好呀’之類,而是膽戰心驚的問:‘無蛇呼?無蛇哉!’

再舉個簡單例子: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而龍是蛇類演變成的,根據‘殺一是為罪,屠萬既為雄’的理論,世人對龍有多少崇拜,對蛇也就有多少恐懼!

“媽拉個巴子,剛遭暴雨狂淋,又遇蛇群攔路,老天爺這是誠心為難,不讓老子走子午谷嗎?”

蕭逸一向只喜殺人,不喜罵人的,可見到了滿山谷的蛇類,也不禁爆出了粗口,難怪無人敢走子午谷呢,真是處處透著邪門!

不過看過周圍地勢,心中也明白了八九分,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夏天喜涼,冬天喜暖,如今正是七月暑季,蛇都在山澗、山溝、巖石底下潛伏著。

一天一夜的大暴雨,把附近低窪之地都淹沒了,群蛇沒了安身之地,這才聚集在山谷之中,這裏地勢比較高,又有樹木可以遮陰,卻是躲避洪水的好地方!

不過周圍高地不少,為何偏偏聚集這裏呢,說明這座山谷另有古怪之處,對蛇類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陰涼之外,蛇似乎喜歡死氣!

看這個樣子,在山洪退去之前,蛇群是不會搬家了,反正這種動物生命力頑強,十天半月不進食也沒事,餓極了還能互相吞噬呢!

問題是,蛇群能拖得起,軍隊可耗不住呀,真拖延上十天半個月,攜帶的糧草消耗光了,蕭逸只能帶兵退回關中,子午谷攻略也是徹底失敗了!

奇兵偷襲南鄭城不成,漢中戰事就要拖延下去,雖說憑著強大實力,穩殺穩打蕭逸也能獲勝,可是時間不等人呀,曹操已經時日無多了,一旦出現不忍言之事,自己又被牽制在了益州,只怕朝廷上會一片大亂……

“蛇類最怕煙熏火燎了,咱們可以放一把大火,群蛇必然紛紛逃竄,道路也就打通了!”

“將士們帶有烈酒、雄黃、七葉蓮,也都有驅蛇的作用,可以用來開路!”

“我說幹脆架起大黃弩,射殺中間的青色巨蟒,所謂蛇無頭則不行,帶頭的只要一死,余者必然紛紛潰散!?”

…………

典韋、黃忠、黃敘等人過來了,紛紛的獻計獻策,想把蛇群趕出山谷,蕭逸聽完眾人的意見,卻搖搖頭沒有同意。

剛剛下了一場大暴雨,周圍的草木很濕潤,難以點燃起大火來,就算強行的升起火,煙霧也會非常打,而且這種荒山野嶺中,火勢是無法控制的。

一旦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濃煙擴散方圓百裏,必然驚動南口的敵軍,偷襲也就宣告失敗了,這種辦法絕不可取!

進軍子午谷之前,將士們是配發了藥物,可也只能防禦蛇蟲,應對下緊急情況,對付如此龐大的蛇群,只怕是車水杯薪了吧?

至於射殺蛇王的辦法,恐怕也是行不通的,蛇是有靈性的動物,而且報復心極強,往往是打死一條、引來一群,最後鬧得不死不休,因此農村人碰到蛇類,寧可退避三舍,也不敢輕開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