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子午谷,生死地(六)(第2/2頁)

“諾--孩兒遵命,無怨無悔!”

…………………………………………………………………………

“孩兒們參見父親大人,我們已經準備妥當了!”

“記住了,戰場上只有統帥、士兵,沒什麽父子可言!”

“諾,屬下們參拜大司馬!”

兩天轉瞬即逝,進軍子午谷的時間到了,蕭逸又把幾個兒子找來,看看他們準備的如何了,在冰冷言語的後背,卻是一顆熾熱的慈父之心!

蕭玄、蕭黃、蕭遙、蕭峰一字排開,全都身穿牛皮甲胄,一手持刀劍,一手握盾牌,靴子裏插著小匕首,腰間掛著大號水壺,肩頭纏著幹糧袋子,後面還有一個大牛皮背包……

裏面裝著繩索、油布、針線……驅蟲藥、金瘡藥、行軍散、備用衣服,林林總總幾十樣東西,都快成了百寶箱了,其余大小將士的裝備,與蕭家四子完全一樣!

別看這些東西不起眼,卻是行軍途中必需品,也是蕭逸根據漢中的地理環境,專門給將士們準備的,可謂是妙用無窮!

秦嶺潮濕多雨,棧道崎嶇難行,一般的鐵制鎧甲沉重不說,還很容易生銹腐蝕,不如皮甲輕盈防潮,故而蕭逸早就下令了,全軍更換上牛皮甲胄、盾牌,以更好的適應山區作戰!

刀槍、弓箭以及各種武器上,也都塗抹了一層牛油脂,可保短期內不會生銹,其余三路人馬也都如此,牛油用了不計其數,幸虧蕭逸的本事大,從西涼、河套弄來幾萬頭牛,才勉強供應幾十萬大軍的需求!

六百六十裏長途行軍,吃飯可是個天大問題,因為沿途懸崖峭壁,生火做飯很困難的,且不說幹柴、清水不好尋找,就算找到了也不敢用!

否則一萬八千多人的夥食,起碼要上千口大鐵鍋,炊煙裊裊,直上青天,百裏之外都能看到了,豈不是明告訴敵人,曹軍從子午谷進兵,要偷襲南鄭城嗎?

故而上到將軍,下到士兵,每人背負一條幹糧口袋,內裝整整三十斤炒面,都是精料細作出來的,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半消耗,可供全軍二十天食用!

又擔心行軍勞累,糧食消耗量大增,每人還發了兩個大鍋盔--一種用麥面做成的餅子,幹硬耐嚼、內酥外脆,一個就有三寸多厚,七八斤的重量,乃是關中地區特產!

據說秦軍南征北戰之時,就是以鍋盔為行軍幹糧,兩個用繩索穿起來,直接掛在前心、後背上,餓了撕下一塊就能吃,還不耽誤行軍走路呢,故而秦軍比六國軍隊機動性更強!

與敵軍廝殺之時,都不用把鍋盔解下來,又大又厚又硬的,箭簇射不穿、刀劍砍不透,完全能當做盔甲使用了,故而才叫做‘鍋盔’,這種又能食用又能護身的食物,也是秦軍百戰百勝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蕭家諸子年齡還小呢,背負不了這麽沉重的物資,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都適當的做了削減的,反正小孩子的消耗也小,足夠使用就可以了!

“準備的還算充分,但不可掉以輕心,未來的二十多天裏面,你們會受到地獄式的磨練,誰要是敢叫一聲苦,或者中途做了逃兵,休怪本大司馬軍法無情了!”

“諾!”

“一會兒隨中軍行動吧,鄧艾、黃敘會帶領你們的,記得多看多學多問,學習指揮大軍的訣竅!”

“諾!”

蕭逸長出一口氣,心中又多了幾分把握,世人都說自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實那有什麽常勝將軍,每次與敵人對陣沙場,自己也是心驚肉跳的,只是不表露出來罷了!

世人還說,自己屢屢出奇制勝,打敗各路強敵,六分靠謀略、三分靠武功、一分靠運氣!

卻不知在戰場之外,自己用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力氣呢,天時地利、衣食住行、人心善惡……全都要考慮到了,沙場決勝之道……本在沙場之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