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欲取巴蜀,先克漢中(二)(第2/2頁)

也難怪原來歷史上,以諸葛孔明的過人才略,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受阻於司馬小兒之手,非是能力不足,實受地形所困!

秦嶺山勢陡峭,棧道崎嶇難行,更加重要的是,大軍在行進過程中,還要抵擋敵人的埋伏,還要攻城掠地,難度更是數倍的增加!

張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盤踞漢中地區數十年,傳播教義、招納信徒,建立了****的地方政權,而且頗得人心呢!

尤其是董卓亂國以來,關中百姓飽受其苦,紛紛舉家向南搬遷,到相對安定的巴蜀、漢中定居,如今漢中郡的人口,總數超過了五十萬之眾,可比中原一州之地了!

因此張魯的地盤雖小,卻是小而強大呢,軍械、錢糧很是充足,有甲兵十萬之眾,皆是五鬥米教的教徒,在其教義的熏陶下,對上忠心耿耿,打仗悍不畏死,可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呀!

話又說回來了,什麽是英雄好漢,能他人之所不能,敢他人之所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開弓沒有回頭箭,二十幾萬人馬雲集關中,又耗費了無數錢財、糧草,我等豈能無功而返呢,漢中就算是銅墻鐵壁,本大司馬也要撞出個窟窿!

戰國之時,秦將-司馬錯揮師南下,走漢中棧道攻滅巴蜀,將之變成了秦國的後院,說明從北向南可以動武!

楚漢之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拿下關中之地,奠定了大漢帝國的根基,說明從南向北也能用兵!

古人能夠做到的,咱們同樣可以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加好,攻克漢中、攻克巴蜀,把西南收入版圖之中,你我皆可名垂青史矣!”

大軍征戰,士氣為先,蕭逸猛地一拍帥案,就像是說書藝人一般,講起了古代的經典戰例,既是給部下們鼓勁,也是給自己助威!

中華上下五千年,英雄豪傑出無數,名將更是豈不勝數呢,而蕭逸最欽佩的有兩位:一是殺神白起、二是兵仙韓信!

可惜自己穿越的時間不對,沒能跟這二位對陣沙場、一決雌雄,真是人生一大遺憾呀,不過也有補救辦法,就是打下更經典的戰役、創立更彪悍的戰功!

漢軍北出漢中之役,乃是韓信登台拜將後的第一戰,也是揚名立萬之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平定三秦之地,迫使雍王-章邯自盡,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歸降,而後揮師東進,破趙、滅魏、伐齊、降燕……立下十大汗馬功勞!

如果自己在漢中之地,也打出一場漂亮的攻堅戰,豈不就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本領不在韓信之下,甚至更高一籌嗎?

想到這裏,蕭逸頓時精神振奮,仿佛一下年輕了好幾歲,若能戰勝兵仙,自己就是新的兵仙!

“男子漢、大丈夫,能夠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乃人生大幸也,我等又何懼之有呢?”

“只有戰死的將軍,沒有後退的懦夫,末將願為大司馬赴死!”

“末將願為先鋒官,第一個殺進漢中!”

在蕭逸的激勵下,一眾將領也有了士氣,紛紛要充任先鋒官,第一個殺進漢中、殺進南鄭城、生擒張魯!

士氣高昂是很好的,魯莽出兵是不行,蕭逸輕輕揮手,示意大家冷靜一下,繼續商議攻打漢中之事,秦嶺東西綿延數千裏,難道就那三條道路可走嗎?

“馬六,大軍進攻漢中郡,可還有其他道路嗎?”

“有,也可以說沒有,那是一條死路!”

“死路,說清楚一點!”

“子午谷!”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