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蜀中來客,名士張松(二)(第2/2頁)

“下官亦是愛酒之人,雖然一直蝸居蜀中,也品嘗過不少美酒,今日所飲之酒-香醇濃烈、四品皆全,卻不知何方所產?”

“哈哈,此乃蕭氏自釀之酒,只供相府、侯府使用,外界很難見到的,既然先生喜歡,請帶兩車回去吧!”

“承蒙大司馬如此厚待,下官不勝感激,日後必有厚報--請!”

大堂之上,蕭逸談吐幽默、動作自然,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賈詡、逢紀等人陪坐一旁,也是頻頻舉杯勸飲!

面對如何盛情款待,張松感動的無以復加,酒倒杯幹之余,幾次摸到了大氅的衣襟,又強忍著放開了,目光中隱藏掙紮之色……

原來張松這次出蜀,名為探聽虛實、尋找強援,其實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給自己、也給益州百姓,物色一位新的主公!

劉璋暗弱無能,只是一條守護之犬,麾下卻不乏俊傑之時,文有法正、李嚴、張松、澎漾、秦宓……皆才華橫溢之士,武有張任、黃權、劉巴、嚴顏個個勇冠三軍,其余如吳懿、張嶷、楊懷、泠苞、吳蘭、雷銅亦為統軍之才!

可惜蜀中人才濟濟,卻沒有一個英明之主,近二十年毫無作為不說,還經常受張魯的欺壓,(漢末地盤最小,軍隊最少的軍閥),年前雙方又打了一仗,蜀軍大敗,折損數萬,丟失了十幾座城池!

至於失敗的原因,不是將士們不夠勇猛,也不是謀士們策劃失誤,而是劉璋不聽良言相勸,還對部下們疑神疑鬼的,屢屢幹擾戰場指揮,如此上下相疑,焉有不敗之理?

(劉焉,劉璋父子為外來者,蜀中文武大都是本地人,存在一個主客相爭的矛盾,而後來的蜀漢政權,也深受這個矛盾困擾,並為滅亡原因之一)

二十多年的爭霸戰爭中,諸侯們陸續的被消滅,統一已成必然之勢了,蜀地雖然偏遠險阻,也難逃滅亡的下場,屆時兵火荼毒,不知多少人遭殃呢?

因此蜀中有識之士們,逐漸形成一個意想:既然統一不可抗拒,不如主動歸順朝廷,即能避免刀兵之災,少死無辜的百姓們,又有更大的政治局面,讓俊傑之士們施展才華!

退一步說,也要廢除無用劉璋,換一位英明之主,能夠任用各方賢才,外禦強敵、內撫百姓,確保益州-九郡平安無事!

張松就是其中一員,而此番出蜀的目的,就是查看天下英雄,誰適合做益州新主人,而這一路走訪過來,已經有一位候選人了,眼前或許是第二位?

而二者相比較嗎,劉皇叔寬而愛人、仁行天下,猶如一柄正氣凜然的寶劍!

蕭逸嗜殺成性、天下布武,是一柄略帶邪氣的刀,沾滿人血的屠刀!

劍為百兵之君,刀為百兵之霸,若是太平世界之中,自然前者更讓人喜歡了,可在殺伐亂世裏面,後者卻更加實用一些……刀不是拿來看的,而是用來殺人的!

話又說回來了,張松也是聰慧之人,不會因為一頓盛宴、幾句客氣話,就輕易的把‘底牌’亮出來,否則自己在荊州就停下了,又何必再來許昌城呢,總的貨比三家才是,如果這裏也沒有‘好買主’,恐怕還要去一趟江東呢,聽聞碧眼兒也是個人物!

另外嗎,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蕭逸究竟何許人也,是真心厚待自己呢,或另有別的圖謀,還是查看幾天再說吧!

“益州乃偏僻之地,文教不興、見聞有限,最近下官新得幾件東西,卻不知何處所產、有何用途,而蜀中亦無人知曉,一直甚是感慚愧呀!”

“中原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必有博聞強識之輩,可否幫忙辨認一下,下官回到蜀中之後,也好教導無知百姓們!”

要想做益州新主人,除了禮賢下士、實力雄厚之外,還得有勇有謀、博聞強識才行呢,至少麾下要有絕頂人才,才能賞識、駕馭蜀中一眾豪傑!

因此張松準備了三道難題,想試試各方豪傑本領,當初在荊州之時,以臥龍、鳳雛的高超智慧,也只破解出一道半,不知無愁侯府裏面,是否有高人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