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移星換鬥,遇佛殺佛(一)(第2/2頁)

更有甚者,有人把自己的耕地,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出售給某一座寺廟,再租過來耕種,以此逃避國家的田賦!

因此寺廟全成了大地主,少者數百頃、多著上千頃,依附的百姓就更多了,僅僅是許昌城周圍,就有數萬百姓為寺廟耕種!

另外嗎,如果寺廟招收小沙彌,也會優先挑選那些、依附於寺廟的農家子弟,路上那些穿著幹凈、精神飽滿的幼童們,就是去寺廟出家的……

一旦被寺廟看中了,成為正式小沙彌,就有衣服穿、有飽飯吃,每月還有散碎銀錢,可以貼補父母家庭,還不用服兵役、徭役、賦稅,這可是一等一的好事呢!

那些生活貧苦的百姓,往往留下長子--娶妻生子、延續血脈,其余的兒子統統送到寺廟去,就算當不成小沙彌、當個雜役也是好的!

如果被某位高僧看中,收為入室嫡傳弟子,從此坐蓮花、披袈裟、念經文……一輩子受人尊敬、得享清福不說,家人也能榮華富貴,一躍成為地主豪強!

“佛門如魚,百姓如水,二者相依相存,已經密不可分了,無水魚固然必死,無魚水也會腐朽呀!”

“若是竭澤而漁,則百姓必反無疑,若是坐視不理呢,等這條小魚慢慢長大、化為鯤鵬的時候,可就風雲色變,毀天滅地了!”

………………

蕭逸嘆息著搖搖頭,如果自己出手滅佛,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念經的和尚們,而是手持鋤頭的農夫,因為沒收寺廟田產,就會傷害他們的利益!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誰敢動他們的命,他們就跟誰拼命,一想到數萬農夫、農婦,舉著鋤頭向自己沖過來,蕭逸不禁倍感頭痛,看來滅佛的事情,還得從長計議呀!

不過嗎,就算是千難萬難,蕭逸也要迎難而上,佛門正在崛起階段,實力、影響力還不算太大,現在出手滅佛的話,最多是社稷動蕩一下,還不至於動搖根基。

如果過上百余年,佛門真正做大之後,再想觸動他們的利益,可就比登天還難了,不見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都是出動千軍萬馬,高舉屠刀、血流成河……

“咚!--咚!咚!”

很快到了紫雲山下,只見峰巒疊翠、雲霧繚繞,各處的山峰之上,全都坐落著寺廟,起碼有數十家之多,且有鐘鼓之聲傳來……

人們按照各自供奉,向不同的寺廟走去,也有財大氣粗的土豪,同時供奉幾家寺廟的,蕭逸則駕著馬車,直奔此行目的地--天隱寺!

在眾多寺廟裏面,天隱寺規模中等、香火一般,修行的和尚也不算多,之所以去那裏,是因為它的主持不一般。

天隱寺的主持--一戒法師,本來在天頤寺出家修行,乃是一休大師的師弟,而且是戒律院的首座(在和尚的等級中,首座是住持的接班人),此人飽讀經典、學問淵博,還有一手‘摸骨算命’的絕技呢!

一休大師圓寂之後,按理說天頤寺的主持位子,應該由一戒大師接替的,沒想神光和尚異軍突起,用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籠絡了寺廟中大部分和尚,最後公推為新主持!

神光成為主持後,一改師傅閉門苦修、不問世事的規矩,大開寺門、廣收信徒,香火錢滾滾而來,還不斷遊走朱門大戶,與達官顯貴們結交,甚至影響國家大計呢!

短短幾年時間,天頤寺興旺發達,僧侶人數增加近十倍,成為了許昌城第一大寺廟,堪與祖廷白馬寺相媲美了,不過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引起一些老成僧人的反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頤奇的惡性膨脹,必須引來四方矚目,進而給佛家帶來災禍,一戒大師就是代表人物了,極力反對神光的做法,二人爭吵不斷,裂痕也越來越大了!

結果就是,師叔侄二人徹底鬧翻了,一戒大師領著部分弟子,離開天頤寺住到城外,四方化緣、籌措錢財,修築了這座天隱寺,自任主持大和尚!

天頤寺、天隱寺同出一源,可是兩座寺廟的關系嗎,只能用勢同水火、老死不相往來形容了,這在佛門是公開的秘密!

有一位偉人說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了,兵法也有雲:與一人相鬥難,與二人相鬥易!

蕭逸此行的目的:一是探探佛門的底蘊,尋找下手的機會;二是想見見一戒大師,利用佛門內部矛盾,來一個分化瓦解、以佛制佛!

還是卡文,滅佛這個坑太深了,自己把自己給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