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此消彼長,蕭氏崛起(十)(第2/2頁)

如果倒退三五年,曹操一定拔出寶劍,砍了邊上的黑臉家夥,就算是不砍死他,也得砍成重傷,好好出胸中一口惡氣!

可惜時過境遷了,自己年老體衰、威望下降,無力執掌國家大事了,如今民變四起、人心惶惶,曹家要想轉危為安,必須倚重這個黑臉家夥呢!

何況人家勞心勞力,剛剛幫自己處理了家務事,現在就拔劍相向,也有點說不過去,真是又讓人恨、又讓人愛呀!

“救民猶如救火,一刻耽擱不得,若按照《治國十策》而行,多久可以平息民變,又多久能富國強兵?”

強行壓住火氣,曹操終於說話了,政治活動看似高深、其實就是利益交換,自己可以承認錯誤,前提是有足夠的利益!

說白了,男人沒有江山,又談何臉面呢,勾踐為奴活命、劉邦尿遁脫身……都是用臉面換了江山,誰又敢多說什麽呢,‘罪己令’自己可以下,蕭逸也得做出保證,多久能扭轉局面?

“三個月穩定人心,半年內平息民變,三年府庫略有盈余,五年後可以富國強兵,末將若是做不到,願獻上項上人頭!”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願立軍令狀!”

“啪!-啪!-啪!”

蕭逸心中清楚,自己又得罪了奸雄,可政治博弈就是如此--此消彼長,不進則退,於是伸出了手掌來!

曹操也伸出手來,狠狠的擊打三下,他一直懷疑蕭逸的忠誠、也懷疑過他的人品,卻從不懷疑他的能力,《治國十策》可安天下!

‘桓、靈二帝以來,朝廷綱紀松弛,外戚、宦官紛紛秉政,以至於四海沸騰、民怨沖天,先有黃巾賊寇猖獗,四處攻城掠地,又有何進、十常侍、董卓禍亂朝政,以至諸侯並起,殺伐不斷……

遷都許昌以來,本相上奉天子,下安百姓,屯荒田以充國庫,蓄士馬以討不臣,歷經十余載歲月,終於蕩平中原各地,然連年征戰不住,百姓不免疲憊,府庫亦為之一空……

本相執政以來,略有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曹操執筆在手,親自寫了一道罪己令,而後加蓋丞相金印、魏公之寶,令人立刻頒布天下各州郡!

在坐不乏飽學之士,看過後無不面面相覷,這份罪己令--言辭懇切、內容詳實,也體現了認錯的誠意,可是其中有些措辭,明顯借鑒了有名的《輪台罪己詔》。

漢武帝乃雄才大略之君,執掌國家大權以後,他政治上任用良臣,壓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了中央集團;軍事上啟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逐匈奴,經營西域,開拓土地數千裏!

可是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們苦不堪言,關東地區還爆發了民變,天下大有分崩離析之勢,與曹營集團現在的局面很相似,都是坐在了火山口上,隨時可能粉身碎骨的!

關鍵時刻,漢武帝拿出大魄力,下達了一份《輪台罪己詔》,向天下臣民檢討了錯誤,並取得了世人的諒解,之後的歲月裏,與民休養生息,重視發現經濟,慢慢的恢復了國力,才有了後來的‘昭宣盛世!’

曹操的這份‘罪己令’,與其說是借鑒,不如說是抄襲呢,其中‘所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幾句,與《輪台罪己詔》一模一樣!

奸雄就是奸雄呀,政治手段如此老辣,在承認錯誤的時候,都沒忘記了刷聲望,這是以漢武帝做榜樣,還是以新朝武帝自詡呢?

不管怎麽說,曹操下了罪己令,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接下來,就該蕭逸出手,平息中原民變、進而富國強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