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水道截斷,後退無路(中)(第2/2頁)

這樣江陵城的物資,才能源源不斷送過來,曹軍後退的話,也能搭載水軍戰船,沿著長江逆流而上,順利的回到江陵、襄陽,再做下一步打算!

可是根據偵查,周瑜親率六萬人馬、駐紮在洪城內外,並指揮上千艘戰船,列陣在長江水面上,想要重新打通水道,又談何容易呢?

荊州水軍的戰鬥力,遠遠比不上江東水軍,蔡瑁、張允的指揮才能,更是比周瑜差的太多了,之前的幾次水戰中,全靠著鐵索戰船,這才勉強的打個平手!

問題是,鐵索戰船巨大、平穩,戰力強悍不假,也有速度緩慢、轉向困難的弱點,必須占據上遊位置,再借助強大的風力,才能發揮出戰鬥力!

如今逆流而上、攻打洪城,鐵索戰船無用武之地,如果單船較量的話,恐怕一場大戰下來,會被人家吃的渣都不剩呢,荊州水軍若是敗了,曹軍的處境就更危險了!

有人肯定疑問了,曹軍是順江而下,水、陸並進的,既然水路被截斷了,改走陸路不就行了嗎,何必如此發愁呢……答案是:陸路同樣不通!

江陵到烏林之間,本是上古‘雲澤’,因為長江、漢水的泥沙堆積,水域面積不斷的縮小,變成了東西四百裏,南北三百裏的大沼澤,裏面大小湖泊、星羅密布,人煙極為的稀少!

曹軍東進之時,正好是寒冬臘月,湖泊、沼澤全都冰凍住了,人馬可以暢通無阻,現在卻是盛夏季節,又剛下了幾場大雨,處處皆是積水,深不載舟船,淺不通車馬,大軍如何行走呢?

就算曹軍幾十萬人馬,強行通過沼澤區域,可是不要忘了,就在烏林的不遠處,還有近二十萬孫、劉聯軍呢,他們會無動於衷嗎?

只要曹軍全線後退了,孫、劉聯軍必趁勢追擊,那個時候嗎,前面道路難行、後面追兵掩殺,曹軍不全軍覆滅,也得十死七八吧?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留一部人馬斷後,糾纏住孫、劉聯軍,只要爭取七八天時間,曹軍主力就能退回江陵,可是留下斷後的人馬,恐怕就必死無疑了,那位忠勇、謀略之將,可以擔此重任呢?

無數難題擺出來,重臣們面面相覷,誰也沒有好的辦法,只能把目光投向蕭逸,幾十萬將士生死、曹營集團的興衰,皆在大司馬一人身上了!

“洪城失守,水道斷絕,逆流向上突圍的話,我軍一點勝算也沒有,只有從陸上撤退了,大軍走華容古道,向西退到江陵城,再行轉進襄陽城!

陸上道路泥濘,車馬難以行進,可放棄一切笨重之物,將士只帶十天口糧,再讓掘子軍做先鋒,多帶稻草、木板、繩索之類,好歹鋪出一條通道來!

我軍只要向西撤退,敵軍必然隨後追殺,必須留下一部人馬,堅守烏林大營,與劉備、孫權周旋一番,至於留守的人選嗎……”

蕭逸臨危受命,出面主持大局了,做出陸上撤軍的決定、以及具體的辦法,可是說到斷後人選,卻不禁停頓下來了,目視曹營一眾將領們……

目光所到之處,曹營眾將無不戰栗,誰也不敢主動請令,並非將領們貪生怕死,而是責任太重大了,難度也太高了!

因為負責斷後之人,不但要有死戰的勇氣,還要有非凡的謀略,才能拖延住孫、劉聯軍,從而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讓曹軍主力退回江陵!

如果能力不足的話,讓孫、劉聯軍沖破了防線,那幾十萬曹軍人馬、就變成了待宰的羔羊,而負責斷後的將領,也就成了千古罪人,試問這麽重的責任,誰敢出面承擔呢?

“斷後之事,非比尋常,本大司馬親自擔任,玄甲軍、陷陣營、丹陽兵、學子軍、以及荊州水軍留下,其余各部向西撤退!

事關生死存亡,願諸位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大家回去準備吧,兩天之後的深夜,各部開始有序撤退,諸位請牢記住:

有泄露軍機,動搖人心者--斬!

有不顧秩序,擾亂行軍者--斬!

有臨陣膽怯,私下逃跑者--斬!

……………………”

蕭逸考慮再三,這個斷後的艱苦任務,交給誰也不放心,還是自己來承擔吧,同時頒布嚴酷軍紀,一句話一個殺字,聽的眾人冷氣直冒!

“謹遵大司馬軍令--兩天之後,撤往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