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劉與孫,雙雄相見(下)(第2/2頁)

不過嗎,完成刺殺之後,孫尚香想全身而退,恐怕也是不可能了,蕭逸的心腹死黨們,會把她千刀萬鍋、挫骨揚灰的……想到這裏,孫權不禁猶豫起來!

憑心而論,孫權雖然刻薄寡恩、卻非無情無義,如果派幾個兄弟送死,他絕不會猶豫半分,可是換成唯一的妹妹,那就有點舍不得了,兄妹之情、猶如父女呀!

“也罷了!-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自古欲成大事者,至親之人亦可殺,為了江東六郡安全、為了成就帝王大業,犧牲一個妹妹算什麽?

再說了,妹妹與蕭逸同赴黃泉,做一對同命鴛鴦,也是成全他們二人,這也是為大哥報仇,殺兄之仇不共戴天嗎!”

理智戰勝人性,權欲壓制親情,只是略加猶豫,孫權就下定了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達到目的,還自欺欺人的找了借口!

不過嗎,‘以妹飼狼’的事情,終究太過缺德了,也沒法直接說明,因此孫權摸出一塊白玉玨,以示自己下定決心了,劉備、孔明也是心領神會!

接下來,雙方商量殺掉蕭逸後,如何打敗曹操的軍隊,以及大戰獲勝之後,戰利品的分配問題!

在座四人都明白,曹營勢力強大,就算他們打敗了曹軍,甚至是殺掉曹操,也無法在短期內,消滅龐大的曹營集團,能趕回北方就不錯了,還有荊州必須奪回來!

問題是,奪回荊州之後,兩家如何分配,按照勢力強弱,還是按功勞大小,一共是九個郡城池,北邊富庶-人口眾多,南邊貧瘠-地廣人稀,誰不想吞肥肉呀?

另外嗎,如果占據荊州北部,就要與曹營直接對抗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可不是好承受的,還有荊州牧的位置,孫、劉誰來做呢?

“備起仁義之師,抗擊曹賊殘暴之眾,乃是為了大漢社稷、黎民百姓,並無一點私欲之心,待到收復荊州九郡,一寸土地也不要!

荊州九郡之地,本為族兄劉景升之有,理應物歸原主,景升兄雖逝去,然而其子尚存,可立為荊州牧!”

商談剛一開始,劉備就擺出了高姿態,看起來仁義道德的,其實小算盤打的極精!

劉表有兩個兒子,次子劉琮投降後,就被送往許昌看管了,如果‘物歸原主’的話,荊州牧就是大公子劉琦的!

世人皆知,這位大公子性格軟弱、能力一般,讓他做荊州牧的話,必然會被劉備架空,換而言之,荊州九郡的土地,劉備準備一口鯨吞,半寸也不分給江東!

“荊州九郡之地,歸大漢朝廷所有,理應交給賢者治理,才能消除災禍、保境安民,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事呢!”

“我家孫州牧大人-年輕有為、英明神武,又有抗曹之大功,若是身兼揚、荊兩州州牧,也是一件美談呢!”

孫權、魯肅也不糊塗,立刻的爭辯起來,試圖自領荊州牧,還拿出一份荊州地圖,在上面一陣的比劃。

………………………………………………

一番唇槍舌劍之後,雙方達成協定:東部的江夏、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歸孫權,西部的南陽、南、章陵、武陵四郡歸劉備,中間最富庶的襄陽郡,兩家各占一半,劉占襄陽、孫得江陵!

另外嗎,從地盤分配來看,孫權一邊更加富庶、人口也更多,故而作為補償嗎,荊州牧交換給大公子劉琦,實際就是給了劉備!

對這個分配結果,孫權、魯肅比較滿意,認為用一個州牧虛名,換取更多的人口、土地,乃是占了個大便宜,而劉備、孔明也很滿意,至於原因嗎--暫且不說!

商談結束之後,雙方拱手告辭,在親兵的護衛下,各自坐船返回大營去了,名留青史的雙雄會面,也就宣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