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2/2頁)

這次的南征之戰,如果曹軍獲勝的話,統一天下的事業、十分也就完成八九分了,之後戰亂基本結束,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民族元氣也能盡快恢復,就不怕異族挑釁了!

因此上,盡管受了不少壓制、為難、委屈,為了天下蒼生著想,蕭逸還是竭盡全力,想幫助曹操打贏這一戰,至於平定天下之後,誰為天下共主,就看各人的造化吧!

要想打贏南征之戰,必須解決後勤補給問題,蕭逸接受任命之後,除了日夜操勞、統籌後方,不斷的運送糧草,還做出兩個大決定:

一是命令玄甲鐵騎,不要急行隨軍南下,而是在穎水下遊一帶,選擇水草豐美處安營,日常需要的糧草補給,向周圍的郡、縣商人購買,不要騷擾平民百姓!

玄甲軍三萬將士,一人配備三匹戰馬,共計有九萬匹戰馬,而每匹戰馬的日常消耗,可是普通步兵的五倍呢,絕對是消耗糧草的第一大戶,雖說自身能攜帶一部分,卻也離不開後勤供應!

這支人馬放在最後面,選擇水草豐美之處安置,就能縮短補給線、盡量的節約糧草了,而且玄甲軍機動靈活,一日夜可以狂奔三百裏,出其不意打擊敵薄弱環節,進而扭轉整個戰局,算是一記殺手鐧!

另外嗎,自己的嫡系人馬居後,避免成為別人的擋箭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以及可能出現的‘大火’,盡量保存蕭氏的實力,稱的上一舉三得了!

二是在陳留、潁川、汝南幾郡,大量的征調商船、漁船、汕板,讓水軍將士負責操持,沿著水路運輸糧草,供應前方幾十萬大軍,船只數量不夠的話,就砍伐樹木制作木筏子!

相對牛馬拉車、肩挑人扛的陸運,水運不但節省力氣、速度更快,運載量也更大呢,當然了,陸地上也沒有閑著,都是開足了馬力,日夜向前線運送糧草、軍械!

有人不禁疑問了,曹營組建水軍兩年有余,也花費了不少財力、物力,為何不用自己的船只,反而征調民間小船呢,還有從公孫氏手中繳獲的,多達上千艘、可容數萬人的海船隊伍,為何不隨軍南下呢?

答案很簡單--有心而無力呀,兩漢時期的中國版圖上,黃河、長江兩大水系之間,沒有天然的河道相連接,也沒有溝通南北的人工運河,那位寧願耗盡舉國之力,也要打通南北水運的暴君,要四百多年後才出生呢!

曹營水軍駐紮玄武池,利用的漳河水系,只能在鄴城附近轉悠一下,就連許昌城都到不了,更別提使用船只、幫忙大軍運輸糧草了,就連水軍將士們南下,也是一路坐車、步行過來的呢!

遼東水軍距離更遠,南調更加不可能了,而是那些巨型海船-體積大、吃水深,在大海中披荊斬浪、橫行無忌,可是到了內地河道中,可就撲騰不開了,很容易擱淺岸邊,否則也不會被曹軍擒獲了!

當然了,這樣一支海上蛟龍,如果放棄不用的話,實在太過可惜了,蕭逸對此另有安排,一定會在關鍵時刻,給某些人一個驚喜的!

南方河道縱橫、溫熱潮濕,不利於北方軍隊作戰,不過嗎,有一弊,必有一利,因為河道眾多、彼此連接,又是北高南低的地形,向南方行船還是很方便的!

蕭逸傳下命令,在汝南郡內-唐水的上遊,修建了一座大型碼頭,曹軍一半的糧草、軍械,都先匯聚到此處,而後用船只水運南下,經唐水、白水、漢水……可以直入長江,源源不斷供應幾十萬曹軍!

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原本極度動搖的軍心,又逐漸的安穩下來了,將士們也恢復了戰鬥力,高舉著刀槍劍戟,殺奔荊州九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