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荀攸的臨終遺言!(第2/2頁)

城外大營-得知荀攸身亡的消息,曹操渾身顫抖、面如死灰,最後雙眼一番,竟然暈死過去了!

侍從們一擁而上,又是掐人中、又是灌參湯,忙乎了好半天,曹操才悠悠轉醒,而後奸雄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詢問事情經過!

原來相府使者到來後,荀攸表現的很配合,不但交出了尚書令大印,就連自己的封爵印,也一並的交出去了,而後以更換衣服為名,回到了後宅書房之中……

那知荀攸進入書房之後,久久的沒走出來,家人們恐慌之下,壯著膽子打開書房,才發現荀攸吞金自盡了,不過在臨死之前,還寫了一份遺書呈現曹操:

“余從丞相十余年,鞍前馬後、出謀劃策,雖無君臣之名,卻有主從之實,如今生死兩隔之際,還望拋棄官爵,只論私誼,稱閣下一聲孟德!

孟德雄才大略、舉世罕見,縱與商湯王、周文王相比,亦是不遜色分毫,自從兗州舉義兵以來,南征北戰、掃蕩群雄,招賢納士、安撫百姓,功勛無人可比矣!

然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從蕩平中原以來,孟德驕狂、貪婪之心日盛,竟然威逼天子,進封魏公之爵,讓余心痛至極,有了卻殘生之念!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余在將死之時、以友人之身份,言君之三大錯誤:

野心勃勃、恃強淩弱,上欺天子、下壓百官,以權術操控朝廷,以厚黑誆詐世人,此孟德一誤也!

剛愎雄猜、懷疑成性,日夜防範、疏遠文武,雖至親至近之人,亦不敢進諫忠言,此孟德三誤也!

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濫殺無辜、生靈塗炭,大失天下之望,丟卻四海人心,此孟德三誤也!

有此三誤者,孟德縱盡占中原之地,擁有雄兵百萬,也不過空中樓閣、泥塑殿宇,欲求一統天下,而成就王霸之業,恐怕難矣!

還望孟德痛改前非,納忠良之諫言,收天下之人心,成春秋五霸之基業,而恪守臣子之本份,余在九泉之下,亦可含笑瞑目矣!”

……………………………………

荀攸的遺書不長,卻是字字血淚、聲聲悲吟,近期許昌城發生的事情,漢臣、曹臣之間的選擇,他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又沒能力改變什麽,只好以死亡來逃避了!

“老夫錯矣!……大錯特錯了……萬不能一錯再錯!”

看過遺書之後,曹操閉目沉思、久久不語,心中卻極度自責,充滿了懊悔之意,只是顧及自己的顏面,不肯說出來罷了!

而文武重臣們的反應,尤其蕭逸的強硬態度,也是曹操始料不及的,雙方若是血拼起來,必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真是弄巧成拙呀

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能再殺人了,否則十幾年創立的基業,就要瞬間的坍塌了,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恢復秩序、穩定人心,因此曹操思量之後,下達了四道鈞令:

第一道鈞令:傳令各部將士,解除戰備、各歸營地,不準再生事端了,把無愁侯府的家眷,送回到蕭郎身邊吧,他是個顧全大局的人,知道如何收拾局面!

第二道鈞令:凡是在政變混亂中,枉死的官員、士族、百姓,一律的厚加撫恤,再減免許昌城內百姓,三年的錢糧賦稅!

第三道鈞令:擁有千般罪過,皆在伏氏一族,其余協從叛亂者、及其家眷人等,一律的既往不咎,文武官復原職,余者各歸家宅!

第四道鈞令:尚書令-荀攸,既忠且勤、死於王事,特追謚曰:‘敬侯’,以五重棺槨之禮,厚葬於許昌城東,並準立廟祭祀之!

荀攸長子-荀緝,身懷惡疾,已喪數年,故封其孫-荀彪為陵樹亭侯,食邑三千五百戶,子孫世襲、與國同休!

昔日漢武帝下-輪台罪己詔,數十萬暴民煙消雲散,如今曹操四道鈞令一出,原本劍拔弩張的局勢,也立刻緩和下來了,官員歸位、將士歸營、百姓歸家……這場血雨腥風的政變、也總算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