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聚於密室,無聲之議!(上)(第2/2頁)

“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操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

…………………………………

1

“常言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按照歷史慣例,臣子們要想起兵勤王,必須有皇帝的詔書,才能號令天下有志之士,如果沒有真的,那就弄份假的,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不就是矯詔舉兵嗎!

當然了,有真的詔書最好了,畢竟假冒皇帝旨意,可是滅族的大罪呢,對於漢室死忠們來說,更是大不敬之罪!

可是皇帝軟禁深宮中,周圍皆是曹氏爪牙,詔書根本送不出來,故而想了一個計策,利用伏完辦壽宴的機會,把血詔藏在條幅卷軸中,讓宦官-茗青送到國丈府上!

幾人把血詔放在桌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禮、渾身顫抖不止,卻不敢發出任何聲音,借著昏暗的燈光,終於看清了情況,密室內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

伏完-桓帝駙馬、今上國丈,代表著皇親國戚集團,又握有皇帝的親筆血詔,可以名正言順的號令天下、誅滅權臣!

楊彪-四朝元老、歷任三公,代表著士族門閥集團,擁有極大的號召力,另外嗎,他的兒子楊修與曹植相交深厚,故而對相府內幕知之甚深!

孔融-孔子十九世孫,儒家的扛鼎人物,代表著文學家集團,別看是一群書呆子,卻能掌控輿論導向,為政變制造聲勢呢!

王邑-曾任河東太守,封安陽亭侯,為官十分清廉,甚得軍民之擁戴,因為政治上效忠漢室,而被曹操調到了朝廷,以虛職架空了權利,已經沉寂數年之久!

雖然失去了實權,可是王邑文武雙全、精明能幹,府中豢養不少死士,又與各地郡守、縣令多有交往,可作為地方集團代表,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次漢室死忠聚集,密謀鏟除奸雄,還政於大漢天子,本來相約了六個人,結果有兩個沒來,一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荀攸,一個是家資無數的富商-陳諶!

荀攸雖然忠心漢室,可畢竟在曹營多年了,與曹操無主臣之名、卻有主臣之實,他固然不願助曹篡漢,也同樣不想傷害曹操,落一個‘弑主’的罪名,故而沒來參加密謀!

當然了,身為漢室的忠臣,荀攸也不會告密的,只想按照本心做事罷了,可惜沒有雙全之法,既不負漢、亦不負曹,當他知道密謀之事時,就已經卷入其中了!

欲成大事者,必有錢財資助,才能招兵買馬、積草屯糧,進而打造一支組裝力量,起兵討伐曹操也是如此,而陳諶就是一位大富商,還代表著徐州商業集團!

近幾年以來,倚仗著販賣精鹽,徐州商人大發橫財,賺的是鍋滿盆滿,可是人心沒有滿足的,手中有了幾個騷錢之後,他們開始追逐政治利益了!

趁此機會,伏完大肆拉攏徐州商人,還許下了無數好處,只要他們肯掏出金錢,日後必然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雙方已經達成協議了,可不知出了什麽事,最近半個月之內,原本雲集許昌的商人們,跑的一個也不剩了,伏完派人四處聯系,卻一點回音也沒有,獻金的事情也泡湯了!

沒有了雄厚的資金,就不能大量羨慕死士,購買兵器、戰馬,對於政變極為不利,萬幸的是,商人們只知獻金求官,卻不知道金錢的用途,也不怕他們去告密!

血詔已下,人員聚集,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接下來,四人圍坐一起,商議政變的具體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