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奸雄之心,千古難測!(第2/2頁)

天下大亂,世事難料,十常侍之亂以來,老夫討董卓、剿黃巾、除袁術、平呂布,滅袁紹……一統中原之地,消除四方戰亂,如今身為丞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

然受封魏公以來,人常疑我懷有異志,有篡奪大漢社稷之心,老夫為證清白之身,意欲辭去相位,交出兵權,回歸鄴城封地養老,諸位以為如何呀?”

…………………………………………

曹操執一杯美酒在手,訴說了青年時期的志向,以及出仕之後的經歷,說到情動處還流下幾滴淚水,而後話鋒一轉,表露出了退隱之意……

與此同時,奸雄遞出一張紙條,在群臣間來回傳閱,上面記載的內容,赫然是荀攸獻給天子、制約曹操的三條計策,而且一字不落、一字不錯!

原來曹操奸詐狡猾,早在百官中安插了眼線,又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幾位元老,這些人站在朝堂之上、不斷的抨擊曹操,處處以漢室死忠自居,迷惑了不少的官員呢!

荀攸、伏完不明所以,私下聯系死忠之臣,還把計劃透露出去了,這些人得知情況後,立刻把消息送進了相府,至於漢室死忠人名單,也掌握在曹操手中了!

“南方四鎮諸侯未平,北方匈奴部落未滅,西域三十六國亦未臣服,大漢正直多事之秋,丞相豈因一二讒言,就輕易言退呢?”

“漢室衰微,天下大亂,皆賴丞相大人之神威,國運才有了幾分氣色,今上乃是黯弱之君,丞相自當效仿周公,執掌江山社稷才是,萬不可回歸封地呀!”

………………………………

群臣紛紛的跳出來,或是嚎啕大哭、或是苦苦哀求,拼命的阻止曹操退隱,因為大家的榮華富貴,皆系在奸雄身上,只有奮勇向前、不能急流勇退!

另外嗎,大家心中也都清除,奸雄絕不會交出權力,不過是故作姿態罷了,誰敢真的贊成退隱,恐怕就見不到明天太陽了,就連繼續輔政的借口,群臣也給安排好了!

當初周武王駕崩之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沒能力處理軍國大事,叔叔周公就留在朝中,每天背著成王上朝,至於自己的魯國封地,則交給了兒子伯禽治理!

曹操現在的權勢地位,比起周公只高不低了,完全可以效仿古人,以皇帝年幼為借口,繼續留在朝中輔政,至於魏公國的事情,交給一個兒子打理就是了!

歷史上周公攝政七年,而後歸政於周成王,曹操可以等劉協成熟了,再回到鄴城封地去,至於皇帝何時成熟……一句古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嗎!

“孟德何德何能呀,竟有諸位如此愛戴,也罷了,老夫豈能為一己之私,而廢天下之大事呢,就繼續執掌朝政,等到天下太平之後,再還政於劉氏為好!”

在群臣的苦勸之下,曹操終於收起‘歸隱之心’,表示不畏流言蜚語,繼續執掌軍國大事,為了江山社稷、天下蒼生,奮鬥到最後一口氣!

解決了一個難題,又面臨另一個難題,家有長子、國有儲君,此乃天經地義之事,又該如何阻止呢?

“太子者-國之儲君、社稷之本,如此軍國大事,萬萬不能馬虎了,以免的引人笑話,說我大漢君臣不知禮儀!

以屬下之愚見嗎,丞相應親自主持此事,先修建一座豪華宮殿,作為冊封太子之用,再請四夷酋長前來觀禮,方顯示我大漢之威風……”

程昱站了出來,在大堂上侃侃而談,曹營四大謀士之中,他的年紀最大、性格最貪,做事最沒有下線了……卻也有一個優點,趨利避害、明哲保身,所以活的時間最長了!

另外嗎,他的辦法也相當高明,既然阻止不了立太子,不如來個順水推舟,把這件事盡量的擴大化、復雜化,又是建豪華宮殿,又是請四方蠻夷觀禮,起碼需要一兩年時間!

大家心中都明白,劉氏、曹氏權力之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數月內必有一場生死決戰,等到塵埃落定之後,是否還要立太子、以及立誰做太子,也就無關緊要了!

“仲德先生之策,果然是老成謀國呀,老夫自當遵從之,也讓天下人看一看,老夫對漢室的耿耿忠心!”

曹操撫掌大笑,對程昱的計策很滿意,而後讓人準備執行……退隱歸國、冊封太子兩事完美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曹營內部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