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天地所授,魏公之寶!(第2/2頁)

按照古制,皇帝的印稱之為璽,諸侯、官員的叫做印、章,曹操這一枚偏偏叫做‘寶’,大小、規格僅比玉璽低一點罷了!

而且諸侯、官員的印章,都是皇帝賜予的,以代表替天子牧民,只有皇帝的玉璽,才是天地所授予的,曹操就是想告訴世人,魏公是自己拼搏出來的,不是其他人賜予的!

另外嗎,這樣一枚精美的印寶,不是倉促之間弄出來的,不知要費多少人工、精力、時間,由此可見,對於魏公這個爵位,曹操也是垂涎已久了!

接下來,董昭舉著聖旨,華歆捧著印寶,以及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合稱九錫),浩浩蕩蕩的前往相府去了!

半個時辰之後,兩人帶著聖旨、印寶又回來了,還有一條驚人的消息,曹丞相自認功低德薄,不敢受魏公之位、九錫之賞,請另以賢者賜之!

有人不禁要問了,曹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就是想進位公爵,而後謀取漢室江山嗎,怎麽事情辦成之後,反而拒絕起來了?

道理也很簡單,曹操老奸巨猾,想要名利兼收,一次就接受了封賞,未免吃像太難看了,必須拒絕上幾次,才顯的自己道德高尚呢,也能絕天下悠悠之口,就能皇帝登基之時,必須退避三次一個道理!

群臣們久在宦海沉浮,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了,何況曹操回答的巧妙,不是推辭公爵、九錫,而是另尋賢者封賞,試問滿朝文武之中,誰比曹丞相更加‘賢明’呢?

如果真有人站出來,大喊一聲我是賢者,那麽明天的太陽嗎,肯定不會再為他升起了!

接下來,群臣又是鼓吹一陣,稱贊丞相大人的賢明,天下無人可比之類,董昭、華歆又寫了一份聖旨,捧著‘魏公之寶’,在十幾名元老重臣陪同下,再次前往丞相府傳旨,結果又遭到了拒絕!

冊封之禮嗎,一次比一次隆重,第三次皇帝劉協親自執筆,用顫抖的手寫了一封聖旨,上面還落了不少傷心淚呢,而後文武群臣集體出動,前往丞相的府邸中,請曹操接受魏公之位、九錫之賞,聲勢極為的浩大!

………………………………………………………………………

“請丞相大人進爵魏公、受領九錫,莫浮天下蒼生之望!”

“請丞相大人進爵魏公、受領九錫,莫浮天下蒼生之望!”

……………………

與此同時,許昌城的百姓也知消息了,紛紛的聚集在相府門前,竟有數萬人之眾呢,都是擁護曹丞相上位的!

一則,曹操執掌大權以來,討伐諸侯、結束戰亂,鎮壓豪強、興修水利,做了許多利國利民之事,中原地區的人心,已經盡歸曹氏矣!

二則,凡是前來請願的百姓們,可以領到二十斤粟米、二斤肥肉、少許的五珠錢幣……這種事暗中進行,不能記載史冊,也就不詳細說明了!

“阿瞞何德何能,竟受萬民如此擁戴,唯有盡心盡力、一統天下,還百姓們一個太平世界!”

眼看把戲都做足了,曹操終於接受了聖旨,先是到相府祠堂,把好消息告訴列祖列宗,又讓人取出金銀、絲綢、食物……賞賜給勸進的百姓們!

接下來,曹操換上公爵服飾,手持倚天寶劍,端坐六馬金根車,帶領著文武官員,在數千虎豹騎簇擁之下,前往皇宮朝拜天子謝恩,再把自己進爵魏公之事,正式的昭告天下,而車隊的目標正是司馬門!

按照漢家的制服,只有皇帝、皇後、諸侯王可以走司馬門,文武官員進宮之時,只能走青鎖門,

曹操這個大膽舉動,就是明白的告訴天下人,自己雖不是皇帝,卻有皇帝的權威、尊榮,也是一種政治上的試探,為以後取而代之鋪平道路!

沒想到的是,隊伍來到了司馬門前,卻遇到了巨大的阻礙頓,無人膽敢上前一步,就連許褚這樣的勇士,也是束手無策呢,因為擋住道路的是一個人--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