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決戰匈奴,不死不休!(第2/3頁)

下策:出兵北上,決一死戰--趁著匈奴人立足未穩,我軍大舉殺過去,猛攻馬邑要塞,憑著大司馬之謀略,六萬將士之驍勇,只要指揮得當,還有五成勝算的!”

“匈奴人占我城池、殺我百姓,可謂人神共憤,我軍不戰而退,豈非丟了大漢的臉面,丞相大人也會怪罪的!”

“敵眾我寡,又是以逸待勞,現在進攻馬邑,無異於以卵擊石,我軍若是戰敗了,恐怕整個並州難保呢!”

……………………………………

聽完賈詡的計策,眾人沉思片刻,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大多數人認為,上策太窩囊,下冊太冒險,還是中策穩妥一些,不過四五個月時間,將士們勒緊腰帶,還是能堅持住的!

當然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究竟是進是退、是戰是守,還得聽大司馬決策,眾人目光凝聚,全落到了蕭逸身上…………看到一張面露微笑、殺氣騰騰的小黑臉!

“先人有雲: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匈奴人殺進漢境了,我軍畏懼不戰,上愧列祖列宗,下羞子孫後代,如何立於天地之間?”

男子漢,大丈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蕭逸拔劍在手,傳令全軍將士:修整三日之後,開赴馬邑要塞,與匈奴人決一死戰!

“開赴馬邑,決戰匈奴,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開赴馬邑,決戰匈奴,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

軍令下達,也就不容置疑了,眾人拔出寶劍,振臂高呼,拼的一腔男兒血,不讓匈奴窺視漢土,就連毒士-賈詡、陰雄-司馬懿,也在高聲呐喊著,他們雖然心性陰毒,卻也是漢家男兒,民族大義絕不含糊!

當然了,打仗靠的是謀略,而不是一時沖動,決戰之心已定,蕭逸開始排兵布陣了,局勢縱然不利,也要想辦法扭轉,一切皆在人為……

“其一,讓陳群代行並州刺史,安撫百姓,剿滅流寇,疏通後方道路,一定要保證糧草、軍械,源源不斷供應大軍!

其二,傳令涼州刺史-鐘繇,挑選小股精銳騎兵,從出發,深入匈奴腹地,殺戮牧民,焚燒草場,擾亂他們的王庭,讓劉豹、烏維腹背受敵,寢食難安!

其三,傳令黑山軍-張燕,挑選本部精銳兩萬人,速速的揮師西進,到馬邑與我匯合,打敗匈奴之後,我會向丞相大人舉薦,冊封他為鎮北將軍、位列亭侯!”

蕭逸連下三道命令,都是扭轉局勢的良策,而後提筆在手,寫了一封書信,派遣心腹之人,從小道前往草原上,送給自次王-趙浪!

匈奴三大巨頭:劉豹、烏維、趙浪,皆是擁兵數萬,稱霸一方的豪傑,如果三人結盟,一起出兵南下,蕭逸也得退避三舍,萬幸的是,他們內部不和,一直互相算計著!

蕭逸寫信的目的,不求趙浪出兵助陣,只要他兩不相幫就好了,以大舅哥的狡猾心性,想來不會拒絕的,雙方畢竟是親戚嗎!

當然了,在政治利益面前,親戚也是白搭的,關鍵是勝負、強弱,如果蕭逸打敗了,趙浪肯定落井下石,出兵分一杯羹的,相反的,如果蕭逸取勝了,趙浪同樣會出兵,血洗匈奴王庭,抄了劉豹的老窩!

安排完畢之後,蕭逸秉退眾人,獨坐帳內思考,對付匈奴人的辦法,自古以來,以少勝多的戰局很多,就看統帥的本領了,只要運用得當,風霜雨雪、雷電水火……一切自然之力,即可幫助殺敵!

其中最厲害的是水、火,正所謂水火無情,華夏歷史上的大仗,經常是火燒、水淹,動輒伏屍百萬,問題是,自己如何借用水火呢?

“弟兄們辛苦了,有了這些黑石頭,咱們不用天天砍柴了!”

“這些可是寶貝呀,又火硬、又耐燒,還不冒黑煙,咱們多挖一些回來!”

…………………………………………

正苦苦思索著呢,外面傳來一陣歡呼聲,蕭逸連忙派人打探,原來是‘掘子軍’的人,在附近找到一處煤礦,埋藏很淺,儲量豐富,如此一來,將士們煮飯方便,不用為薪柴發愁了!

煤炭這種東西,《山海經》中就有記載了,稱之為‘石涅’,或者‘石墨’,可惜沒人會使用,蕭逸做山陽太守之時,恰好找到一處露天煤礦,解決了難民取暖問題,從那以後,人們開始使用煤炭了,喜歡的不得了呢!

不過嗎,這個時代技術落後,煤炭又埋藏較深,開采很是困難,因此上,煤炭相當稀缺,只供應達官顯貴、軍中將士使用,老百姓還得砍柴做飯呢!

弄清情況之後,蕭逸啞然一笑,並州就是後世的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冠絕天下各省,如果是天平歲月,自己卸甲歸田之後,來此做一個‘煤老板’,也是一條不錯的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