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決議北伐(上)(第2/2頁)

官渡大戰,我軍戰死八萬有余,錢糧消耗不計其數,至今沒有恢復元氣,丞相出兵北伐,恐怕糧草、軍餉、民夫,難以供應及時,一旦後援不繼,必然影響戰事,甚至功敗垂成,此二不可也!

河北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又有匈奴、烏丸、鮮卑為害,丞相要想成其全功,我軍必然傾巢而出,到了那時候,遷延歲月,後方空虛,南方的孫策、劉表、張魯、劉璋之輩,必然趁虛而入,偷襲許昌城,我軍腹背受敵,進退兩難……此三不可也!

明知不可為而行為之,此智者不取也,還望丞相修文治、練兵馬、積糧草,三年五載之後,待到兵強馬壯之時,再行出兵北伐,必然一舉成功!”

說完意見之後,荀彧以頭觸地,長跪不起,希望曹操收回命令,荀攸、滿寵、毛玠、劉曄幾位大員,同樣上前跪倒行禮,他們也是反對出兵的!

平心而論,荀彧的三條意見,句句在理,乃是老成謀國之言,受到大部分文臣支持,就連摩拳擦掌的武將們,也逐漸動搖起來了,他們想建功立業,不是出兵送死,既然勝算不大,何必強行出兵,過幾年太平日子也好呀!

“嗖!……嗖!”

蕭逸、郭嘉,一文一武,兩大輔臣,一直在靜心聆聽,對於荀彧的意見,也是十分贊同的,他們私下討論過,現在出兵北伐,困難實在太多了,勝算只有五成,如果修養幾年,再出兵北伐,勝算就有八成了!

問題是,明知勝算不大,他們卻不能反對,曹營集團興旺發達,靠的是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尤其是曹操、蕭逸、郭嘉三人,總是不謀而合,共同進退,如果三人出現分歧,造成集團內部不和,可比打敗仗更可怕呢!

再說了,曹操是丞相、是嶽父大人,蕭逸、郭嘉是臣下,是乖巧女婿,無論什麽情況下,他們必須支持嶽父,就是有反對意見,也只能私下進諫,決不能公開反對!

蕭逸、郭嘉是領頭羊,他們不公開表態,其余的文武重臣,大都選擇了沉默,是否出兵的問題,頓時陷入了僵局!

“文若此言差矣,河北黎民百姓,深受袁氏荼毒,翹首以待王師久矣,老夫身為漢相,統領正義之師,討伐叛逆之賊,必然無往不勝,何必遷延歲月,失了百姓之望呢?

出兵北伐之事,老夫心意已決,斷然不會悔改,誰敢再有異議,那就猶如此案……喀嚓!”

說話間,曹操拔出倚天寶劍,狠狠的斬在書案上,頓時一分兩半、轟然倒塌,一股殺戮氣充滿了會議室,也讓群臣不寒而栗!

平心而論,曹操有明主之風,對於臣下的意見,總是虛心納諫的,今日一反常態,以武力震懾群臣,強行通過決議,卻有不得已的苦衷,三年五載太長,自己只爭朝夕了!

曹操已經四十八歲了,連年征戰,日理萬機,身體消耗極大,精力、體力都大不如前,兩鬢之間,已經生出白發了,猶如下午的太陽,固然光芒萬丈,卻也漸漸落下去了……

古人雲:‘人活五十不稱夭折’,秦、漢時期的人均壽命,可是很短的,曹操四十八歲,就算步入老年了,一場疾病、一件意外……隨時可能隕落的,可是強敵未滅、大業未成,子嗣也還很弱小,一旦自己倒下去了,創下的偌大基業,又該落入誰手呢?

想到這裏,曹操目光轉動,落到了蕭逸身上,身材挺拔,精力充沛,二十七歲的年紀,正是建功立業、奮發進取的時候,猶如上午的朝陽,真是讓人羨慕呀……如果自己倒下了,他是做曹氏能臣?還是做一位權臣呢?

“歲月如刀斬天驕,自己沒有太多時間了,必須在有生之年,掃平河北,一統天下,留給子孫一份穩固基業,唯有如此,曹氏江山,才能坐的長久一些!”

穩定心神之後,曹操暗暗發誓,只要江山易主,換上曹氏天子,在和平的大勢下,蕭逸也好,別人也罷,只能做一輩子能臣,奸雄可是亂世專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