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百家復出,大事已成!(第2/3頁)

小雞崽挨刀之前,還要撲騰幾下翅膀,何況是袁氏父子呢,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繼續享受榮華富貴,他們一方面強征百姓入伍,增加苛捐雜稅,積極的擴軍備戰;另一方面派人潛入許昌,上竄下跳,不斷制造麻煩,試圖羈絆曹軍腳步,讓他們無力遠征!

百家爭鳴之事一出,袁紹頓時興奮起來了,以大將軍的名義,昭告天下萬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是大漢百年國策,堅決的不能動搖,並號召有識之士,共同討伐曹賊,維護大漢正統,至於百家子弟嗎,退回深山老林,不要過問國事!’

按照袁紹的想法,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天下人必然響應,弄的曹操狼狽不堪,最好牽制幾年時間,自己也好積蓄兵馬,恢復實力,很可惜呀,事與願違,有些‘聰明人’,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得而復失,諸子百家隱居數百年,苟延殘喘,悲慘度日,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可以走出深山老林,參與軍國大事,全都歡喜的無以復加了,現在讓他們退回去,繼續青山白雲、山花野草,可比殺了他們還難受呢!

於是乎,反擊開始了,武將殺人用刀劍,文人殺人用口舌,諸子百家罵人的本領,絕對是一等一的,尤其縱橫家一派,最是善於罵戰了,口舌如刀,尖酸刻薄,把袁氏父子罵的狗血淋頭:什麽倒行逆施、殘害生靈,兄弟相殘,全無人性……最後連‘父子同妾,違背人倫’的段子,也半真半假的編造出來了!

與此同時,其他門派也行動起來,或是敲打邊鼓,揭露袁氏醜行,大肆口伐筆誅;或是利用影響力,鼓動地方舉事,脫離袁氏的控制,一時間,河北狼煙四處,城池不斷判斷,袁氏集團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起來了!

至於其他諸侯嗎,性格各異,反應不同,江東-孫氏反應迅速,聽聞朝廷的舉動之後,他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而是全力效仿起來了,就在統治中心-吳郡,也建築了一座‘招賢台’,以高官厚祿,金銀珠寶,招攬四方人才,希望收為己用!

當然了,江東集團的財力、物力、影響力,無法與曹營相提並論,‘招賢台’的建築規模,也遠遠比不上‘爭鳴台’,話又說回來了,饑荒年撿到只麻雀-有勝於無嗎,在孫氏兄弟的努力下,一些吳、越地區的名士,紛紛投奔到麾下,其中不乏有識之士呢!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就有意思多了,他們是漢室宗親,可惜全無祖先的英武,反而充滿了書卷氣,對於曹營的治國之策,基本是不聞不問,反而派出了使者,向朝廷索要剛問世的《樂經》,想要好好的研讀一番!

如此可愛的諸侯,自然要滿足要求了,蕭逸抄寫了兩卷《樂經》,以及一些珍貴古籍,派人日夜兼程,分別送往荊州、益州,安撫兩位好奇寶寶,順便摸清他們的虛實,為日後的大軍南征,做好偵查準備工作!

袁氏糊塗、孫氏精明、二劉虛有其表……與他們相比較,漢中霸主-張魯的反應,更加不可思議呢!

與其他諸侯不同,張魯不是官吏出身,而是宗教傳承上位,其祖父-張道陵,字輔漢,祖籍沛國豐縣人,大漢開國三傑之一-張良的八世孫,也算出身名門了,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無所不通,素有‘神童’之稱!

張道陵長大之後,學習長生之道,隱居到洛陽-北邙山,精思學道,修煉三年,後來進入巴蜀、漢中,招募大量弟子,創立了‘天師道’,因為入教之人,需要繳納五鬥米,又稱‘五鬥米教’,與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遙相呼應,並駕齊驅!

不同的是,張角起兵造反,與大漢朝廷為敵,最後自取滅亡;張道陵卻安撫百姓,不做出頭之鳥,還利用天下大亂的機會,在漢中建立了‘****’的政權,自稱為‘道家師君’,成為了一方諸侯勢力,而後傳子-張衡,再傳孫-張魯,三代經營,根深蒂固!

諸子百家付出,爭鳴台上論戰,對此張魯十分贊成,認為是天賜良機,可以擴大道家影響,不過嗎,有一件事情很煩惱,張魯自認為道家正統,與諸子百家辯論的事情,自然非我莫屬了,蕭逸不過野路子出身,憑什麽代表道家呢?

張魯本想親往許昌,與蕭逸鬥一鬥道行,可惜被部下勸阻住了,擔心他有去無回,讓朝廷軟禁起來,或者被‘鬼面蕭郎’砍了腦袋,無奈之下,張魯派遣了弟弟-張衛,攜帶許多的禮物,前往許昌城朝貢,順便參加諸子百家大會,無論如何,也要把道家正統,從蕭逸手中奪回來!

至此,諸子百家付出,爭鳴之勢已成,不過嗎,還有一個特殊門派,始終沒有顯露蹤影,他們是甘於寂寞、不問世事呢,還是傳承斷絕、後繼無人呢……那就是沒啥大用、又不可缺少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