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大戰結束,恩怨皆消!(第2/2頁)

不過嗎,這也與田豐、沮授的性格、眼光有關,如果他們選擇一位明主,比如曹操、孫策、劉備……絕對會大展身手,成為一代賢臣明相,留美名於青史之上!

退一步說,如果二人性格柔和一些,方法巧妙一些,袁紹也許會聽從的,不至於讓一群卑鄙小人,影響到了軍國大事,最終導致河北集團消亡!

大爭之世,在於人才,不但明君擇臣,賢臣亦要擇君,能否配合默契,共成大事,一是賭運氣,二是看眼光!

至此,官渡大戰終於結束了,袁紹、曹操兩位最強諸侯,投入了幾十萬兵馬,動員上百萬的民夫,耗費了無數的軍餉、糧草、軍械,傾盡心血,驚天豪賭,歷時了八個月之久,血戰連綿不絕,死傷不計其數,最終的結果:曹操運用謀略,以弱勝強,打敗了人生宿敵,奠定了王霸基業!

尤其是最後幾天,曹軍人馬全線出擊,一舉攻破了袁軍大營,斬首八萬有余,逼進黃河-淹溺而死十余萬,死屍堆積,擁堵河道,黃河水為之不流,真是慘不忍睹呀,俘虜更是不計其數,漫山遍野,皆為降兵---河北之精兵強將,大半歿於此戰了!

至於逃跑的袁紹嗎,猶如沒了爪牙的獅子,已經不足為慮了,河北的謀士、勇將、精兵……幾乎喪失殆盡了,沒有了這些人,四州之地就守不住了,不出三年時間,袁氏一族必亡!

………………………………………………………………………………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爆發瘟疫,如何處置如山的屍體,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有人建議:‘全部扔進黃河裏面,喂了魚蝦鱉蟹,即幹凈,又省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也有人建議:屍體也是資源,不該白白的浪費,不如相仿大司馬的習慣,就在黃河南岸邊,修築一座巨型‘京觀’,即證明了丞相大人的軍威,又能恐嚇河北人心,讓他們再不敢反抗了,這才是最好辦法呢!

兩個辦法,各有千秋,一個省心省力,避免瘟疫,一個耀武揚威,恐嚇敵心,為此事,曹軍將校分成了兩大派,吵吵鬧鬧,辯論不休,還沒討論出結果呢,謀士郭嘉說話了:“兩個辦法奇爛無比,一個也不能使用!”

“蕭郎嗜殺成性,喜歡以屍骨築造‘京觀’,不過嗎,蕭逸所屠皆為異族,雁門屠匈奴、隴右屠氏人、敦煌屠胡羯……手段兇狠,鐵血無情,大振漢家雄風,威懾四方蠻夷,日後青史之上:必然是譽滿千秋,也會謗滿千秋!

今日之事不同了,戰死的袁軍將士,也是漢家血脈,戰場上互相殘殺,已經愧對祖先了,用他們的屍骨修築‘京觀’,或者扔進黃河裏喂魚蝦,絕非正人君子所為呀,天下有識之士,也會深深唾棄!

再說了,這些陣亡將士的親人,皆在河北四州居住,今日虐待屍體,結下血海深仇,明日大軍北伐,必然步步為艱,遍地皆是敵人,丞相一統中原的大業,恐怕會平添不少阻力!”

郭嘉高談雄辨,講述了不能‘虐屍’的原因,以及引發的嚴重後果,至於蕭逸的兇悍作風嗎,天下僅此一人,永遠無法效仿!

“奉孝言之有理,老夫身為大漢丞相,自當施以仁政,豈能虐待屍骨,失了天下人心,戰事已經結束,以往恩怨皆消吧!”

曹操一向從善如流,當即傳下軍令,選擇一處風水寶地,小心安葬屍骨,再修建一座神廟,請來道士、巫師,用最隆重的法事,超度戰死的英靈,讓他們魂歸故鄉,享受家人祭祀吧!

至於幾十萬俘虜嗎,暫且押送到了烏巢,那裏四面沼澤,只有一條小通道,整個一個天然監獄,關押俘虜再好不過了,再讓夏侯惇、夏侯淵統領五萬人馬,駐守在出口處,也就萬無一失了!

一切安排就緒之後,曹軍擂起戰鼓,高唱凱歌,全軍列隊回營,熱烈慶祝大勝,與此同時,曹操傳下一道命令:讓蕭逸火速過河,前來中軍帳商議大事,萬萬不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