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許昌政變(上)(第2/3頁)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以前有曹操坐鎮許昌,大家心中畏懼,只能夾起尾巴做人,如今天賜良機,老虎竟然出巡了,拿就該輪到猴子們顯示身手了!

在這種大環境下,各方反曹勢力迅速聚集一起,準備發動一場宮廷政變,除掉曹操,恢復他們失去的天堂!

不過嗎,政變不是過家家,要想獲得成功,三大條件必不可少:兵馬、聖旨、外援!

兵馬,其實最好解決,別看在坐的不是文官,就是虛職武將,手中沒有一兵一卒,可是架不住他們潛力大呀,家裏有的是人手!

士族出身的官員,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族人少則數十,多則上百,再加上附屬他們的護衛、門客、奴仆、佃戶……加在一起,不下上千人,可以說,一個士族集團,就是一個微型國家呀!

兩漢時期,百姓們比較尚武,七八歲的小孩子也能耍幾個劍花,成年人就更沒問題,只要裝備上甲胄、兵刃,立刻就是一名合格戰士,再把這些人聚集起來,豎起一面旗幟,那就是一支軍隊了!

在坐的有十幾位大臣,無一例外都是士族出身,他們手中的力量加在一起,聚集起幾千人馬不費吹灰之力,用來征戰可能不夠,用來發動一場宮廷政變,卻是綽綽有余了!

聖旨,正所謂‘扯虎皮,做大旗’,要想發動政變,沒有皇帝的旨意絕對不行,就算沒有真的,假的也得弄一份,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就是矯詔起事,說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這就叫政治藝術!

伏完、董承等人比較幸運,他們不用弄什麽假詔書,因為這場政變的幕後黑手,就是一心想要奪回權力的小皇帝,至於聖旨嗎,早就準備好了!

說話間,董承解下腰帶,又拔出佩劍,割斷上面的絲線,很快,一份帶血詔書就出現在眾人眼前:

“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曹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不由朕主…………

卿等糾合忠義之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負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詔!

詔書寫的慷慨激昂,字跡卻很清秀,估計出自某位妃子之手,這也是小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事成,收回大權,君臨天下……,事不成,推卸責任,明哲保身,經歷過一系列政治鬥爭之後,劉協也成熟起來了!

“陛下呀……臣等誓死效力,不負聖恩!”

“嗚嗚……臣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死人……”

“吾與曹賊勢不兩立,不是他活,就是我死……呸!呸……不對……”

…………………………………………

看完詔書,眾人嚎啕大哭起來,說話也是語無倫次,政治鬥爭就是如此,不論真假,先哭一鼻子絕沒錯,誰哭的越傷心,誰就是大漢忠臣,如果能讓皇帝知道自己流淚了,那就更值得了!

最後就是外援問題,憑眾人的實力,控制許昌還有幾分把握,想要對付曹操的幾十萬大軍,那就是癡人說夢了,必須尋找一個外鎮諸侯為援,此人,一則實力強大,二則對漢室忠心耿耿!

天下諸侯不少,河北袁紹、江東孫策、荊州劉表、漢中張魯、益州劉璋、遼東公孫度……都是手握重兵的實力派人物,選擇誰為外援好呢?

“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又占據四州之地,麾下兵馬數十萬眾,若能結為外援,大事可成!”侍中王子服第一個發言,極力主張聯合袁紹,利用門閥勢力,對付軍閥!

“荊州劉表,帝室之胄,又素有賢名,坐擁荊襄九郡之地,實力雄厚,也是很好的人選!”長水校尉-種輯不甘落後,也提出一個諸侯人選,關鍵時刻,漢室宗親應該可靠吧!

“其實益州劉璋也不錯,性格溫和,愛護百姓,就是離的太遠了……”

………………………………………………

在座的人,不乏跟各路諸侯有勾結的,此時為了自己的利益,胡亂爭吵起來,各說各的理由,互不相讓!

最後還是伏完決定,廣撒網、多收獲,給各方諸侯都派去信使,無論誰能起兵勤王,都是一大助力!

三大條件齊備,下一步就是如何動手了,又是一番爭吵之後,在董承的提議下,算是通過了一套方案,把人馬聚集起來,兵分三路,分頭行事!

第一路-伏完帶兵入宮,控制住內廷、省中,再把陛下接到五鳳樓,做為這次政變的號召!

第二路-董承帶領主力直奔丞相府,破門之後,擒拿曹氏宗族、及其黨羽,斬盡殺絕,一個不留!

第三路-王子服、吳子蘭、吳碩、種輯帶人占領許昌四門,隔絕內外,防止曹軍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