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佛道同興(第2/3頁)

“方丈大師此言差矣,在下雖然略微有些手段,可最多刮幾陣清風,聚幾朵陰雲罷了,佛門真正的隱患,不在外,而在內呀!”蕭逸摸摸下巴,也覺的自己這張小嘴卻是立功無數,晚上該吃頓紅燒肉,犒勞一下!

“請大都督試言之,我佛門的隱患何在?”

“呵呵,敢問方丈大師,青天之下,是佛祖大,還是皇帝大?”

“這個嗎……?”老和尚是有大智慧之人,頓時閉目沉思起來,在世人眼中,只看見皇帝拜佛祖,從來未見佛祖拜皇帝,所以都會認為是佛祖大~~,

其實不然,天下萬物以人為本,有人就得有皇帝,天大、地大、皇帝最大,皇帝可以拜佛祖,自然也可以把佛祖從神壇上扯下去,如操木偶,說白了,在東方人的世界裏--‘朕即國家,皇權永遠高於神權!’

“皇帝自然比佛祖大!”老和尚長嘆口氣,雖然這句話是褻瀆神靈,卻是現實。

“著呀!……道門勢力強大,不滿足於修心問道,結果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這才引出了‘黃巾之亂’,使得朝廷震怒,大力打壓道教,弄的元氣大傷。

如今佛門方興未艾,又得到不少達官顯貴信奉,不出三十年,必然崛起於世,百年之後定會如日中天,屆時遍地僧尼,處處寺廟,敢問方丈大師,和尚們還會安心在廟裏念經嗎?還滿足於他人的一點布施嗎?”

蕭逸的話就像一條鞭子,既在鞭策‘道家’的錯誤,也在拷打‘佛門’的未來,真到了那個時候,和尚們難免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且會更嚴重。

人性就是如此,貧窮時很容易守住本心,求個溫飽就滿足了!

可一旦得到了東西,就會要求更多的東西,和尚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有了信徒,就會想要更多的寺廟、寺產,等到袈裟裏包滿了金錢,下一步,他們就會向權力伸手了。

在蕭逸的記憶中,佛門興起於魏晉,等到南北朝時到達鼎盛,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最好的寫照,可是物極必反,興盛到頂點的佛門也是在這時候觸動了皇權!

在民間,他們聚攏信徒,吞並土地,像在北周,僧人的數量竟然超過了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占有大量不納稅的寺產土地,並大量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鑄造佛像,弄得朝廷鑄造錢幣都成了困難,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整體實力。

在朝廷中,許多高僧遊走於權貴之間,通風報信,出謀劃策,甚至幹預皇位的廢立、交接,試圖建立一個‘********’的佛之國度,最終引起了皇權的強烈反彈,用血雨腥風的方式,完成了對神權的打壓!

蕭逸剛才所說的‘拆毀寺廟,焚燒佛經,活埋僧侶’,並不是妄言,而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而那慘烈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南北朝到五代十國,‘三武一宗滅佛’,大開殺戒,對中國的社會、宗教、文化都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而這些都起源於一個‘貪’字。

“大都督可有辦法助我佛門躲過災禍,免除無邊業火?”老和尚也是有大智慧的人,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關節,道家的今日,就是佛門的明日,甚至更慘!

“要想躲過日後惡果,就得除去今日之因,方丈大師既然有心為佛門子弟考慮,為何不與我道家聯起手來,同舟共濟,共抗危難呢!”

蕭逸說的很明白,佛門、道教放棄敵視態度,共同進退,有香一起燒,有經一起念,日後遇到了危險,有刀子也一起挨,無論什麽事情,兩家一起面對,風險自然要小的多,而且合作之中必然會有競爭,也就有了制約,不會讓一家獨大,也就不會威脅到世俗的權力了。

“穩住了佛、道兩門,也就穩住了人心,穩住了江山社稷,大都督這盤棋下的可是真大!”老和尚現在也有些佩服蕭逸了,難怪自己的寶貝徒弟都在此人手裏吃了虧,自己想到的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而人家卻已經看到數百年之後了……

“說是佛道兩門同舟共濟,可黃巾之亂,道家元氣大傷,已經是掉進水裏了,難道要我佛門也一起跳下去嗎?”

“大師不必擔心,黃巾賊寇乃是我道家敗類,旁門左道,本都督會親自清理門戶的,佛門只須安心穩坐釣魚台既可!”蕭逸冷笑著摸了摸懷裏的貪狼寶刀,渾身殺氣繚繞,一半是對那些黃巾賊,另一半卻是對的佛門!

要想佛、道和平共處,除了講道理之外,還必須有足夠的武力威懾,否則這些光頭絕不會乖乖聽話的。

道家衰落,除了黃巾之亂,引起朝廷的大力鎮壓外,這背後未嘗沒有佛門勢力落井下石的原因,如今蕭逸說的明白,道家是掉水裏了,我不用你救,可你也別再扔石頭了,哥自己能爬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