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東進兗州(第2/3頁)

“大首領說的對,北邊去不得,去了就是送死呀!”張燕也有自己的支持者,頓時齊齊喊叫起來!

“那我們去哪?北邊去不得,東邊是大海,剩下的不是南下徐州,就是東進兗州了!”

“大家聽我說!”張燕拍了半天桌子,終於讓與會的人安靜下來,“徐州被陶謙老兒經營的鐵通一般,境內又太平無事,想要在那裏打一塊地盤過冬,恐怕沒那麽容易,在說南下徐州就必須得過丹陽,那裏自古就是出精兵的地方,民風彪悍,咱們就是碰個頭破血流估計也打不過去,所以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東進兗州!”

一提到‘丹陽精兵’,眾人立刻安靜下來,尤其是像管亥這樣參加過當年起義的人,臉上冷汗都流出來了,就是再無知的人,聽到‘丹陽精兵’這四個字也會頭皮發炸,那可是用一場場血戰打出來的威名。

當年‘天公將軍’張角舉事,也曾經帶領十幾萬部眾南下徐州,結果就是在丹陽城下碰到了硬骨頭,當時與黃巾軍對陣的只有萬余丹陽兵,可就是這一萬多人,硬是在野戰中把十幾萬黃巾軍殺的陣陣倒退,一路上死傷無數,最後不得不狼狽不堪的退出徐州境內。

丹陽精兵之所以如此驍勇善戰,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丹陽郡大部分都是山區,耕地稀少,人們只能以打獵為生,惡劣的自然環境養成了當地彪悍的民風,打起仗來悍不畏死,因為自幼就生活在大山裏,丹陽精兵人人都是翻山越嶺的好手,堪稱是最好的山地兵,陶謙一個文弱老兒,之所以能坐穩徐州牧的寶座,就是因為他廣施仁政,結好丹陽當地百姓,得到了他們的擁護。

去徐州和那群瘋子一樣的‘丹陽精兵’拼命,傻子也不幹呀!

“好,都聽大首領的!”對張燕的建議,眾人紛紛點頭稱是,就連管亥也不再爭辯了,事關生死,東進確實是眼下最好的選擇了!

“傳令下去,再修整兩日,兩日後全軍開拔南下?”

“南下?不是東進嗎?”

“對,先南下,到徐州邊界上走一遭,嚇唬陶謙老兒一下,同時也讓兗州的官兵放松警惕,然後咱們再突然回兵向東,出其不意,橫掃兗州各郡!”張燕一臉的陰笑,聲東擊西,這些鬼主意還是當初他在小道觀裏跟某人學來的,現在終於用上了!

“大首領英明!”眾人齊齊抱拳稱是。

初平元年,冬十二月,百萬黃巾南下徐州,刺史陶謙急忙全境戒嚴,正在大家準備看著黃巾軍肆虐徐州時,大首領張燕突然統兵東進兗州,一舉包圍了兗州重鎮陳留,日夜攻打不休,陳留太守張邈抵擋不住,向東郡太守曹操求援,鴻翎信使一日三報,萬分緊急!

……………………………………………………………………………………………………………………………………………………………………

東郡太守府,曹操大聚文武,商討救援陳留的事情,結果手下眾人壁壘森嚴的分成了兩派意見,救?不救!

謀士荀彧的態度很分明,不救,不是不想,而是無能為了,黃巾軍有百萬之眾,而曹操手下呢?人馬總共不足三萬,這點力量去和人家硬碰,就跟把一把鹽扔進大海裏一樣,瞬間就會被溶解掉,到時候陳留救不下來,連東郡都得陪進去;所以當務之急是趕快在陳留布防,征調民夫,加高城池,積草屯糧,準備打一場曠日持久的保衛戰!

荀彧的意見得到了絕大多數將領的贊成,認為這是目前來說最為穩妥的辦法!

主位上曹操一言未發,只是不停的摸著胡須,似乎在權衡什麽,至於眾文武中只有兩個人沒有表態,在這種情況下,不表態就是反對的意思,一個是正在喝酒的郭嘉,另一個是正在逗小狗的蕭逸!

郭嘉和蕭逸,一文一武,曹操最為倚重的兩個心腹,不過這兩個家夥也真是夠奇葩的,也就是曹操有這個心胸和氣度能容忍,換了旁人,不是一怒之下殺了他們,就是被他們活活氣死!

會議一開始,郭嘉就在不停的喝酒,他前幾天去玄甲軍大營裏轉了一圈,結果把蕭逸剛剛釀好的虎骨酒順跑了大半缸,這還幸虧胖劉發現的早,否則就一點也剩不下了;沒辦法,玄甲軍大營雖然防守的密不透風,可有兩個人卻能來去自由,一個是曹操,另一個就是郭嘉!

其實這也是蕭逸有意為之,郭嘉什麽都好,就是身體太虛弱了,典型的病秧子,可這家夥最討厭的偏偏就是醫生,寧可自己練金丹,吃朱砂,也不肯喝湯藥;因為怕這家夥像歷史上那樣英年早逝,所以蕭逸就想盡辦法給他準備了一些補血養氣的藥酒,這個東西不用勸,他自己就會全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