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西北邊關,大事不好

西北邊關之中有一座城,此城名叫靖夏城。這座城位於西夏通往大宋的咽喉之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守護在這座的就是西北邊軍之中最為精銳的軍隊之一,種家軍。

作為西北監軍,童貫其實對西北邊軍並沒有指揮權,他只有監督權。而今時今日他能成為西北邊軍這支大宋王牌軍隊的當家人,這一切絕不是偶然。

童貫此人於神宗年間便拜了同是宦官的李憲為師,跟隨李憲一起開邊西夏。那時候的童貫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不過後來李憲失勢,童貫一直被雪藏。歷經了神宗和哲宗兩朝之後童貫才又得到趙佶的賞識。

如趙佶自己所說,初登大寶時趙佶也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上任之後也瞄準了西夏,打定主意要將這老爹老哥都沒搞定的小國給拿下。初一開始的時候童貫與大將王厚各領一軍所向披靡,他們一起滅掉宗喀國,占領了西北河湟一帶大量土地。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童貫武將的身份更甚於他宦官的身份,西北邊軍之中也有了童貫的一席之位。

悠悠歲月,滅宗喀占河湟那時還只是熙寧五年。距離現如今已經相距十數年,在這十多年裏童貫有起有落。他的盟友蔡京也是和他分分合合,一會兒針鋒相對,一會兒又守望相助。

以往的西北邊軍並非是童貫一個人做主,那時候還有王厚、高永年、陶節夫在西北邊軍極具威信。甚至於王厚在西北邊軍裏的威望比童貫還高,陶節夫則純粹是蔡京派到西北邊軍裏面去跟童貫搶權的。

王厚是誰?王厚是王韶的兒子,當初神宗開邊時就是王韶做的主帥,李憲為監軍。後來趙佶出兵西夏時則恰好是王厚為主帥,童貫為監軍。足可見,命運有的時候就是這麽巧合。

當年西北邊軍一戰顯神威,這支王牌軍隊頓時被人惦記起來。無論是蔡京還是皇上,他們都想將西北邊軍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裏。最後幾番博弈下來,王厚被投閑置散,高永年戰死沙場、陶節夫更是被調離了西北。

最終童貫慧眼識英才提拔出了一代名將劉法掌管西北邊軍,而他則做起了實際的西北邊軍掌權人。趙佶也不是個完全昏庸的皇帝,他也明白不能讓童貫一家獨大,所以就起復了原本已經被投閑置散的種師道種經略。

種師道手下種家軍軍紀嚴明,個個作戰勇敢,是為一支王牌之師。原本這支軍隊應該在歷史上大放異彩,最終在政和年底於一場守城戰中壯烈犧牲。

不過命運的齒輪,歷史的軌跡在梁薪到來北宋那一刻起就已經反正發生了改變。梁薪強力反對聯金滅遼,而一手促成了聯遼抗金。這個從道義上來講是受人支持的,畢竟自檀淵之盟以後遼宋兩國締交兄弟之邦,無論暗地裏大家給對方下了多少絆子,但名義上畢竟是兄弟之邦。如今“兄長”剛剛遭逢大劫,你這“弟弟”二話就說就胳膊肘往外拐幫著別人一起來趁火打劫,這怎麽說都有些卑鄙無恥。

當然,北宋一朝歷代皇帝也高尚不到哪兒去,君不見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就是從人家孤兒寡母手裏奪下的北宋嗎。

不過從現在的情形來看,有識之士都覺得梁薪當初做了一個正確無比的決定。遼國那麽大一個龐然大物,如今居然被金國打的擡不起頭來。大宋與遼國一起合作,金國不僅戰的遊刃有余,反而還能抽出兵力西北邊關找大宋的麻煩。

渭州靖夏城中,多次遭受金兵騷擾過後童貫找到種師道,他提出放棄靖夏城轉而到渭州甘泉堡駐防。他有一種預感,金人似乎對靖夏城虎視眈眈勢在必得。幾次擾襲金人都全身而退,這證明了金人的戰鬥力實際上是比西北邊軍要強的。靖夏城墻薄城矮,防禦工事年久失修,敵人強行架個雲梯就能直接沖上城樓。在這裏投入大量兵力駐防童貫感覺不劃算。

聽見童貫的好後,種師道堅決地搖了搖頭,他看著童貫平靜地說道:“童大人,你我投身軍旅多年,難道還不懂得怯戰棄關等同於通敵賣國?”

童貫種師道一眼,說實話他心裏對種師道是懷有的敬意的。他和他的弟弟都是大宋難得一見的真正武將。所謂文官好,在於其不貪財。所謂武將良,在於其不懼死。種師道雖然是皇上派到西北邊軍的一顆釘子,但是在戰場上他從來沒有想過要保存自己種家軍的實力,每一次戰鬥都是身先士卒。

眼前這個已經頭發花白,卻仍舊一臉堅毅,無論走路還是落座腰杆都永遠挺的筆直,只要是在軍營永遠都身著鎧甲佩刀的老人家。他是一個真正值得人尊重的老英雄。

童貫嘆了口氣道:“種相公有所不知,以往我們與西夏幾次在這靖夏城交戰,城中的防禦工事已經大部分損毀,此城已經不足以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