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文臣武將,各有立場(第2/2頁)

不過這樣的格局卻被一場變故所改變。

土木之變中,大明勛貴將門幾乎被一掃而空,於公組織京師保衛戰大捷,從那一刻起大明也就成了文人掌握兵權的格局。

對於帝皇之家來說,武將勢大頂多禍亂一方,宦官勢大頂多朝政多弊。但是文官若是有了兵權勢大,那麽其名可哄騙天下民心,其武可動蕩社稷根本。

所以皇上是絕不會讓文官坐大的,這也是為什麽皇上一直扶植劉瑾、張永、谷大用等宦官,以及提拔江彬這等年輕武將的原因。

土木之變只是文官獨掌大權的契機,其地位還不牢靠,如果有一位皇帝扶持將門鼓勵軍功,事情還是有反復的。所以介夫才會問你那兩個問題。

對於大明來說,自然文武均衡最好。但是對於文官來說,重文輕武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

聽見李東陽解釋以後江夏點了點頭,心中倒是開始理解了楊廷和問他那兩個問題的原因。

經由李東陽這麽一解釋,江夏心中暗道恐怕楊大人對自己的回答並不是那麽滿意吧。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大家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事物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江夏把朱厚照當朋友,所以考慮事情都會從朱厚照的角度出發,而楊廷和則是從文官的角度出發。

二人的看法沒有什麽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說完劉瑾、楊廷和這些人的事以後,江夏心中在猶豫要不要將朱厚照的身世說給李東陽知道。

不過江夏猶豫了一會兒後還是忍了下來,畢竟他答應過朱厚照,他的身世之謎誰也不會說出去。

然後李東陽又點評了一些江夏平日裏的處事方式,總的來說江夏是個一個有辦事能力的人,但是卻還不是一個精通官場之道的人。

官場有官場的規矩,有一些規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卻是約定俗成。

好似江夏這樣,查一個雲南鹽稅貪墨案幾乎將雲南上上下下所有大小官員都給牽連了個遍。順帶著還解決了京師之中的幾個大員。

如此剛硬的手段等同於是破壞了官場的規矩,這樣是會受到很多官場官員不喜的。

不過李東陽同時也說了,江夏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完完全全把自己和皇帝站在了一邊。

越是有官員不喜,朱厚照也就會越信任江夏。因為朱厚照很明白那些官員不喜歡江夏的原因。如今的江夏即是朱厚照的朋友、寵臣,更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刀。

這也是為什麽朱厚照要給江夏單設皇族龍探,並且封他為文淵閣大學士的原因。

聽了李東陽的分析,江夏頓覺恍然。李東陽所分析的,有一些江夏其實也猜到了,有一些卻還沒有完全想明白,不過現在江夏已經完全明白過來。

江夏擡頭看向李東陽道:“師父,若是老家呆膩了就還是回京師吧,徒兒也希望能常伴您左右,侍候你終老。”

李東陽搖搖頭,笑著說道:“算了,京師是一個是非之地,為師不想再陷進去。你聽為師的話,自己也多加小心。”

說完以後李東陽走到書桌旁邊寫下一個名字遞給江夏。

江夏接過字條,疑問道:“李熙?”

“我的義子,在錦衣衛裏供職。”李東陽道。

“錦衣衛?”江夏想了一下後立刻想起來,驚聲道:“難道是錦衣衛正四品指揮僉事?”

李東陽點了點頭,跟江夏說道:“若是在京師有什麽事可以找他幫忙,只要你說明是我讓你去找他的,他定不會推辭。”

江夏明白李東陽這是在把他的政治資源轉交給他,於是點了點頭,道了一聲:“多謝師父。”

李東陽擺擺手,提醒道:“不過你也不宜與他走的太近,否則恐惹皇上生疑。

總之你記住一點,無論你和皇上的關系有多好,你始終都是臣,他是君。君臣有別,你懂嗎?”

江夏聽後沉默了大概一秒鐘,然後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