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葉昭之威(第2/2頁)

而居延縣令,名為王仁,是一名農家子弟,屬於專精人才,最擅長的就是治理。

兩人年紀差不多大,都想幹一番業績,一個想要給父親看,一個要光耀門楣,所以一上任,就積極統籌,安穩民心,訓練軍隊,等著大幹一場。

北匈奴和西部鮮卑也確實來了,就當兩人以為會有一場大戰的時候,卻愕然的發現,西部鮮卑和北匈奴在看到居延城頭的大漢王旗時,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撤兵。

兩邊加起來四五千號人,一箭沒放,氣勢洶洶而來,走的卻十分幹脆,讓已經準備好大戰一場的趙統和王仁有些反應不過來,這些人究竟是來幹嘛的?

雖然這一仗,讓王仁和趙統有些意外,但對於居延百姓來說,這是第一次見識到漢家天威的恐怖,往日裏極盡囂張的鮮卑人跟匈奴人,看到漢家王旗,竟然連屁都不敢放一個,而最重要的是,居延城如今徹底成了漢家城池,他們以後也是漢民了,不用再像以前一樣膽戰心驚的過日子了。

不少居延百姓,絲毫沒有亡國的悲哀,反而萬分感激居延王獻城,將他們帶向光明。

而居延王的主動歸降,可不只是一座城池那麽簡單,日勒、刪丹、氏池、屋蘭這些都是張掖治地,但這些年隨著漢室對張掖掌控的不斷衰弱,敦煌、酒泉、張掖的蜀地紛紛自立稱國,名存實亡,如今眼見大漢聲威重現,加上居延王的帶頭作用,一個個紛紛上表稱臣,願意獻出城池,重歸大漢治下。

這些地方昔日都是漢家疆土,百姓也多有漢家血統,文化也是漢家文化演化而來,如今重歸大漢,融合上,難度不大。

一個居延王的主動歸附,帶來的卻是張掖一下子從之前的光杆司令多了七八個城池,這些城池,只要經營得當,足矣養活華雄的西域都護府,而不必葉昭這邊每年耗費大量人力去運送糧草,自然也令葉昭麾下不少對重建西域都護府遲反對意見的官員閉上了嘴巴。

杠杆車也因為張掖穩固的緣故,派上了用場,首先開始大規模用的,卻並非軍隊,而是往來西域的商販。

這種東西,可以節省大量的馬力,而且速度也不比靠馬托運差多少,在葉昭外放出一百輛試用版之後,便被商販們購買一空,而後便是朝廷的大批商隊開始利用這杠杆車向西域運送大量的貨物,同時從西域帶回來各國土產銷往葉昭治下的各州。

除了穩定性差以外,比如轉向困難,空間不足的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數據送上來,不斷給改良,神工營陸續推出改良版售賣給商販試用。

讓葉昭意外的是,馬良曾設計出類似軌道的東西,來解決穩定性差的問題,不過限於如今材料的問題,沒有足夠堅實的材料能夠大量制作木軌,木質軌道也不能長時間使用,至於用鐵,造價太貴,而且這麽長的距離,容易丟失,最終這個方案被打掉了,而後馬均又以一些布帛塞上一些絮包裹車輪,以此來減震,雖然效果不佳,但總歸是有些效果的,之後馬均更是建議葉昭以水泥鋪設一條貫通長安和張掖之間的水泥路。

畢竟如今葉昭治下的水泥技術已經成熟,造價不高,用工也並不費事,雖然很容易裂,但定期修整便可,只要路面足夠寬敞,一旦建成,就算不用飛舟,從長安前往張掖,也用不了幾天,對於葉昭控制西域有著很大的作用。

畢竟飛舟雖然便捷,但一來總是存在風險,二來來回一趟所需要消耗的火油可不是個小數目,通用性上來說,絕對不如鋪設水泥路實用。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馬均在得了葉昭點頭之後,帶人將校場的地面用水泥鋪過以後,試行杠杆車,包裹了布絮的車輪在土地上行走困難和費力,但在水泥路上卻行走如風,也證實了馬均的這個想法,葉昭見狀也點頭答應,不過這上千裏的水泥路,想要修好可不容易,葉昭讓神工營去雇傭人手,同時又命人在農閑之時,撥款招募百姓在各城之間建造水泥路,以此來加快各城之間的運輸效果。

同時被改良過幾次的杠杆車,也開始投入大量生產,使用杠杆車,也被列入葉昭麾下軍隊必須掌控的一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