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沖突(第2/2頁)

就在他快要爆發的時候,丁辰出現了。

董卓怒道:“子陽,莫非恥笑我乎?”

“丞相,末將絕無恥笑丞相之意,乃是為丞相真心道喜。”

“喜從何來?”

“丞相,有道是直臣出,天下興。

這世上不缺忠臣,卻少直臣。直臣者,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直言犯上,卻無半點私心。

蔡公正是那直臣,方才的話雖有些不妥,確發自肺腑。

有道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蔡公如此正直之人在身邊,豈不是天助丞相,復興漢室嗎?”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董卓不禁眼睛一亮,心中的怒氣頓時減少了許多,看蔡邕的目光,也柔和了不少。

他嘴角微微一翹,向蔡邕拱手一揖道:“若非蔡公秉公直言,卓險些犯了大忌。

卓自幼長於邊塞,多與塞外豪酋結交,身邊少有人與卓提及禮儀綱常。

可是剛才蔡公一番言語,卻讓卓深感淺薄。故,卓有意請蔡公為師,能時常指點,不知可否?”

董卓粗豪沒錯,卻不是一個愚蠢之人。

真正的蠢人,是不可能成為一方諸侯,更不可能穩坐中樞。

他非常幹脆利索的承認了自己學識不高,不僅讓蔡邕緩和了臉色,也讓他身後的一些大臣,對他感官大好。不怕你你沒文化,就怕你沒了文化,還裝作學富五車。

至少,你承認自己沒文化,就代表著你還有挽救的余地。

甚至連董卓都不會想到,他這靈機一動,會有如此好處。

只是,誰都沒有看到,在一旁的王允面帶尷尬之色,同時看蔡邕的目光中,更帶著一絲絲的恨意。

他王允就不知道帝王尚右,以西為尊的道理?

你蔡邕一來,就指出了錯誤。

還有哪個曹家的小混蛋,更還說什麽直臣出,天下興……這,又讓他王允如何自處?

“丞相既然知錯,何不遷出未央宮,還與陛下?”

蔡邕依舊不肯退讓,大聲問道。

董卓則道:“蔡公所言極是,未央宮有天子氣,是非董某可以居住。

董某這就讓人把丞相府遷出未央宮,擇他處重建。不過,今日乃是為蔡公接風洗塵,不若請蔡公移步鳳闕。代為蔡公接風之後,便立刻搬出未央宮,不知蔡公意下如何?”

鳳闕,又名柏梁台,是漢武帝元鼎二年所建。

柏梁台鑄銅為柱,是一座高大二十丈的高台建築。因此台建築是以香柏木為梁架,建成之後,香聞數十裏,所以叫做柏梁台。又因台頂置有銅鳳凰,也喚作‘鳳闕’。

以董卓的性子,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是極致了!

蔡邕也並非那種不知進退之人,所以聽了董卓的話語後,更顯得格外開心。

他覺得,他做了一件好事!

對於讀書人而言,能夠指點他人的錯誤,讓人改惡從善,便是善莫大焉。

不過,丁辰在一旁,卻暗自替蔡邕感到擔心。

董卓不明白未央宮的含義,他身邊的人,就一個都不知道嗎?

且不說那些漢室老臣,就算是李儒,也應該清楚這一點。可是,卻無人願意提醒董卓,真的只是疏忽?亦或者,是有別的緣故?蔡邕如此,克就等於是得罪了人。

才一到洛陽,就得罪了一大群莫名其妙的人。

怪不得蔡邕自己都說,他脾氣不好,容易得罪人……在澠池的時候,丁辰感覺著蔡邕脾氣不錯,為人溫文儒雅,和他說話時,更極為親切,看不出他脾氣有甚不好。

可是現在,丁辰明白了那‘脾氣不好’的含義。

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讀書人的倔強,讓他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嫉恨。

可是,這位老先生怕一輩子都改變不了!

怪不得他不願意來長安,寧可躲在那澠池軍營旁邊的簡陋房舍裏。說穿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眼睛裏容不得沙子,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前,更不會退讓。

沒錯,這的確是一個名士應該具有的風骨,但同時更容易被人記恨。

不過,丁辰對蔡邕倒是挺敬佩的。

不說別的,只說他那兩根硬骨頭,足以羞煞無數人。

“今日董某得遇高士,乃一大喜事。

待一會兒柏梁台上,某與諸公一醉方休……蔡邕,請!”

“丞相請。”

董卓前方領路,與蔡邕並肩而行。

諸位大臣則跟隨董卓身後,亦步亦趨。

丁辰這時候,才算是松了口氣,輕輕擦拭額頭上的冷汗。

他正要跟上去,卻見王允走過來,看了他兩眼,突然笑道:“久聞子陽之名,未曾想今日方得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氣宇軒揚的緊呢。”

他說到這裏,停頓一下,笑道:“我與孟德交情甚厚,若他日子陽閑暇,不妨多多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