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遷都(二)(第2/3頁)

哪怕孫堅立下再多功勞,在不少人眼裏,只是一個莽夫。

而且,他此前起兵時,接連殺死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這兩個人,在士林之中也頗有名氣,卻死於孫堅之手。這是個以下克上的家夥,與他合作,還需小心。

所以,鮑信此言一出,諸侯紛紛點頭同意。

孫堅出得大帳,與孫策一同返回自家大營。

在回去的路上,孫策道:“父親,何以悶悶不樂?”

孫堅長嘆一聲道:“想當初,涼州之亂時,我就曾建議太尉張溫,言董卓有虎狼之姿,不可不防。那時候我就想殺了董卓,但張公卻不贊同。此次,我響應橋公號召,起兵討伐董賊。原以為打下了陽人關,卻不成想,成為諸侯的眼中釘,肉中刺。

諸侯各懷心思,不肯齊心協力。

而董賊手下,卻多能人。

先有華雄相阻,後有丁辰助紂為虐。

涼州軍雖不必我聯軍兵強馬壯,卻齊心協力……我只擔心這樣下去,聯軍討賊無果。”

這番話,頗有些意氣消沉。

孫策有些心疼,便道:“父親,既然諸侯不肯齊心,我們何苦留在此地,受盡白眼?

倒不如領兵返回老家,總好過受人欺淩。”

“伯符,為大將者,切不可意氣用事。”

孫堅道:“我們現在身處中原腹地,即便是想要返鄉,也有千裏之遙。

這一路上糧草供給,會非常困難。我們在這裏,尚不必擔心這些,可若要此時離開,勢必會被諸侯為難。再說了,還不到哪一步,我們不妨先看看,而後伺機行事。”

孫策想了想,也覺得孫堅所言極有道理。

他便不再勸說,而是隨著孫堅,返回了大營……

+++++++++++++++++++++++++++++++++++++

孫堅因為強攻陽人關,損耗頗大,於是屯駐梁東,休整兵馬。

而諸侯則在鮑信的勸說之下,兵臨滎陽。

鮑信親自出城搦戰,但丁辰和李肅,卻閉城不出。

無奈之下,諸侯只得強攻。可滎陽乃古城,城高墻厚,且輜重完備,絲毫不懼諸侯。

諸侯接連數日強攻,非但未能攻破滎陽,反而損兵折將。

也就在這時候,虎牢關方面傳來了袁紹和冀州牧韓馥產生矛盾的消息,是諸侯不得不暫緩攻勢,後撤三十裏紮營。

袁紹何以會與韓馥產生矛盾?

其實,也說來話長。

當初袁紹逃離洛陽後,便去了渤海。

憑借個人聲望,他很快在渤海站穩了腳跟,並且結交冀州名士,聲名漸漸響亮起來。

韓馥本來,就有些不滿,認為袁紹侵犯了他的利益。

只是未等他發作,便出現了討董的事情,也使得韓馥不得不暫時放下了個人恩怨。

一開始,韓馥很支持聯軍。

冀州本就是錢糧廣盛之地,他親自坐鎮鄴城,為聯軍輸送糧草。

最初,一切正常。

可隨著戰事的發展,韓馥發現,袁紹借盟主之名,暗地裏不斷侵吞其他諸侯的力量,勢力一日強橫一日。而且,他身為盟主,得了討董先鋒的美名,在冀州越發被人稱贊。這也使得韓馥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於是在有意無意間,開始拖延糧草。

而虎牢關下,十余萬大軍集結。

你拖延一日糧草,就可能會造成軍心混亂。

袁紹也因此,對韓馥心生不滿。

於是他派人前去和韓馥講道理,卻不想韓馥非但不理,反而讓人把他的使者狠狠羞辱。

這一來,兩人的矛盾也隨之爆發!

曹操在裏面努力調和,才使得袁紹最終沒有發作。

只是這樣一來,虎牢關外的聯軍,便變得有些麻煩了……亦或者說,諸侯各自有了心思。

無奈之下,袁紹也只好暫停攻勢,以穩定軍心。

他決定,親自前往鄴城,與韓馥坦誠進行交流。

原本,他讓曹操暫代他主持大局。可問題是,曹操在諸侯裏,威望雖高,卻不足以進行壓制。諸侯或許會聽他的勸說,但絕不會聽從他的命令。從這一點而言,曹操的威望遠比不得袁紹。沒多久,河內太守王匡便以剿匪之名,退出了聯軍……

“我早就說過,聯軍成不得大事。”

滎陽城裏,伴隨著聯軍後撤,迎來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丁辰和賈詡登上了城樓,舉目向遠處眺望。

在他二人周圍,有三百親隨,把他們和外界隔離開來。

這三百親隨,正是當初賈詡從李肅手中挖來的兵卒。陷陣營八百之數補充完畢後,多出來的三百人,就變成了丁辰的親兵。

用賈詡的話說:“子陽你而今已成為兩千石的騎都尉,身邊又怎能沒有扈從跟隨?”

聽上去,似乎是很有道理。

兩千石大員,這必要的排場還是要有的。

君不見,那千石官員都有扈從,更不要說丁辰而今,還主持者滎陽的軍事,身份自然不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