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齊國的興衰(第3/16頁)

這次,齊桓公的排場擺得更大。他此前征魯時,只帶著齊國人民子弟兵,這一次卻請周王也派幾個兵來,對外說是以大周軍隊為首的多國部隊——雖然中央軍的實力現在估計連個城管大隊都不如,但牌子卻響亮得很。齊桓公現在需要的是大周的招牌,而不是要大周的實力。要是大周軍隊的實力那麽雄厚,他齊國還能出什麽風頭、還能當什麽霸主?

這是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國部隊,打擊的目標是宋國。

齊桓公在處理魯國的事上,采取和平的方式,人氣指數不斷飆升,幾乎天天漲停,享受到了和平解決國際事務的甜頭,因此在把矛頭指向宋國時,他又聽從了那個寧戚的建議,派寧戚跑到宋國去,對那個宋桓公禦說連哄帶嚇,最後禦說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帶著那副可憐的老實相,跑到齊桓公面前,進行了一次深刻全面的自我批評,對自己論資排輩的思想進行了一頓猛批。齊桓公當然很寬宏大量,說了一大堆話,人都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誰能不犯個錯誤?誰沒走過彎路?只要能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就是個好同志。

之後,雙方重新訂了協議。

於是,九國就只剩下那個鄭國了。

本來,鄭國是最先有霸主這個創意的,而且曾經大力實踐過,因為實踐得太猛,最後與周王還打了一架,還很牛地射傷了周王一回,可因為實力太單薄,除了能欺負一下比他更單薄的周王之外,對別的國家卻一點不能怎麽樣,人家也從不把他們當一回事,於是聲勢就逐步弱了下來,最後徹底敗落,連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了。不過,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頭瘦死的駱駝,仍然想耍一下大牌,對齊國的通知做出一點也沒有感覺的態度來。他們以為齊國還不是在走他們的老路,還不是像他們當初那樣,發發通知,誰去誰上當。哪知,齊國不是鄭國,人家通知書的含金量卻足得很,誰敢不來就直接把部隊開過去打誰。更要命的是,管仲認為,要把這個霸主當下去,別的國家都可以放過去,但鄭國這個曾經有過霸主思想的諸侯是堅決不能放過去的,一定得找個理由把這個曾經的老牌霸主搞定。

這樣的理由實在太容易找了。

鄭國原先有個大夫叫祭仲,那個角色跟管仲差不多,一直掌管著鄭國的大權。只是這哥們兒雖然狠,但水平比管仲差多了。鄭莊公的其他水平算不得傑出,但生育能力很強悍,前後一共生了十個兒子。不過,這十個兒子雖然身體健康,但智商都一般,所以,鄭莊公在選擇接班人時,也就按著老規矩,讓大兒子子忽當太子。可到他病重時,頭腦又亢奮了一回,對祭仲說:“我看還是讓子突接班吧。他比他的哥哥有水平。”

祭仲反對。

鄭莊公說:“要是子忽當了老大。子突不服,打起來,恐怕子忽打不過啊。”

祭仲說:“現在就把子突派到國外去,他就不會來爭了。”

鄭莊公想了一想,覺得這也是個辦法,就把子突送到宋國去。然後鄭莊公就按照他的計劃掛掉了。

那個子忽就按著鄭莊公的既定方針,當上了鄭國國君,就是鄭昭公。

按諸侯慣例,新君宣誓就職後,也跟現在很多國家元首一樣,首先得展開一系列外交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一下自己的光輝形象。

當時,幾個國家都有插手鄭國內政的想法。一個是齊國,當時還是那個齊襄公在位,他覺得子忽很帥,想把女兒嫁給他。哪知,子忽卻在人家面前擺酷耍大牌,說我不要齊國的美女,弄得齊國很無奈。另一個就是宋國,現在那個被他老爸視為野心家的子突就在宋國那裏過著流浪生活,宋國很想幫他一把,讓他當上鄭國老大,然後鄭國以後就會什麽都聽宋國的。

祭仲和子忽都把子突和宋國當成潛在的敵人,但又不好公開化,正常的外交往來還是要進行下去的。因此選派到宋國去的人選就有點不好找了。最後,祭仲說,幹脆我過去一趟。

這哥們兒以為他去一趟,保證就不會出事,而且還可以看一看子突和宋國的態度到底如何。

哪知,宋國這時很流氓,一看到是鄭國實權人物來了,馬上就使開流氓的招數。當時,宋國的國君是宋莊公。宋莊公才一跟祭仲會見,連個手都沒有握,就大手一揮:“來人,把他給綁了。”

祭仲一聽,還以為是宋國在處理他們自己的人呢,覺得這個宋莊公也太沒有禮貌了,外國特使才到就幹這事。雖然是自己內部事務,可也要給人家一個面子啊。他想看看到底是哪個倒黴的家夥要被綁下去。如果是朋友,就順便幫他求個情。哪知,他這個學雷鋒的念頭還沒有消失,只見幾個武士卻朝他奔了過來,動作很熟練地把他綁起來。